分卷阅读140(2/2)

    何缈仔细想了想,不能算是很熟,但说一般,也不够确切。

    “可能他那会儿比较忙?”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回来淮西后, 不论是在实习方面, 还是硕士推免方面,何缈的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淮大那边通知她九月份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报道就行,电视台这边的实习她被安排进了新闻中心的采编部。

    要还待在北京的话, 来来回回奔波太麻烦, 还不如直接回来,等到了答辩、毕业典礼的时候, 再回去就行。

    何缈没想到,她跟进的第一个采访, 就遇到了熟人。

    去采访那天的路上,他们同组的一个同事凑过来跟何缈说:“小何,你和谢之行关系肯定不错吧。”

    “还行。”她轻描淡写地应了句。

    “谁知道。”同事小陶并无恶意地说,“说不定是因为小何你漂亮!”

    何缈“啊”了声,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无意中对谢之行进行了“人情绑架”。

    谢之行在淮西只逗留三天,其中两天要忙工作,两人只有一天能约。何缈保证她一定尽力把那天空出来,甚至为了匀出那天,她加了一个周末的班,把不少工作前置完成了。

    为什么说是个熟人呢?

    实习生没法偷闲,谢之行又是个大忙人,一说下次,又不知道下次要猴年马月了。

    何缈每天忙着找选题、跑采访、写稿子,谢之行继续他行程紧凑的全国巡演。

    她在微信上和谢之行提了下这件事情,谢之行很爽朗地答应了。

    做新闻的都不轻松,实习生基本都是当牲口使的。入了这一行,学历高并不能给实习生带来太多的优势, 很多时候反而成了能者多劳的枷锁。

    结果临到头了,他们组的一个同事的外婆突发脑梗去世,那个同事留下一个已经约好的采访请了个又突兀又漫长的丧假就走了。

    除了娱乐版块他们不跟进外,什么社会民生、精英专访、军事财经之类的选题,都有可能落在他们头上。有时候看他们自己正好挖到了哪个,有时候看林乃正喂下来哪个。

    在何缈顶着一头尴尬的省略号无语凝噎的时候,谢之行走过来拍了下她的肩,说:“下次吧,下次地点你来选。”

    就因为同事提到的这一小插曲,何缈心底始终有点过意不去。采访结束后,小陶要把采访的素材片子带回去台里给剪辑师傅加班剪出来,摄影师家里有事儿一忙完就先撤了。何缈不着急走,为了表达对谢之行的感谢,她坚持要请他吃顿饭。

    同事说:“我有个大学同学现在在南都晚报工作,去年谢之行去他们市里开了场小型演奏会,他们社的主编亲自出马和谢之行的经纪人去谈的,别说出镜专访了,就一纸上访谈人都没答应。”

    自那之后,两人的联系就渐渐多了起来,面虽然见得不多,但时不时会在微信上聊一聊彼此的近况。谢之行会问她的学业和实习情况,何缈也会问他钢琴有关的问题。

    祸事成双,原本安排好的摄像师同一天在家打翻刚烧开水的烧水壶,手烫伤了没法拍摄,林乃正不管那么多,给何缈留下一句“你看着办”就忙他的大面儿去了。

    何缈被喂下来的第一个选题,是要去采访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演奏家,这位钢琴家最近在进行全国巡演,下一个巡演的城市就是淮西。他们组要趁着这个机会,对钢琴家来场面对面的专访。

    摊子毫不意外被何缈接手了。

    他在微信上提前告诉了何缈,顺便跟她讨之前她欠他的那顿饭。

    谢之行倒也没拒绝,他带着何缈去吃了一家泰国菜,等到他们吃完何缈去结账的时候,那服务员说谢之行是这里的高级vip,饭钱直接记在他账上了。

    说巧不巧,这位有名有貌的钢琴家就是谢之行。

    新闻中心的采编部下面又分设很多个小组,带何缈他们这个组的老大,是一个年近半百的在新闻行业干了二十多年的老媒体人,叫林乃正。林乃正的选题思维极强,他嗅选题的灵敏度就跟猫嗅耗子的气息一样, 快而准,经常能捞到一手的新鲜选题,喂给手下的员工和实习生。

    所以在林乃正琢磨着要怎么联系到谢之行的经纪人的时候,何缈自告奋勇地说她有联系方式,这场采访她去。

    何缈在办公室的时候,也逃不了给人端茶送水打稿子,出了办公室, 那也是很考量脚劲儿的, 一天经常得跑好几处地方。

    四月底,谢之行临时插进来一场公益演出的通告,地点就在淮西。

    还是高一那会儿,何缈曾跟他在淮西师大附中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俩人也加了微信,后来一直就保持着微弱的联系。逢年过节的时候,会给对方发个简单的祝福。

    大二那年,何缈在798逛画展的时候发了条带定位的朋友圈,恰逢谢之行那会儿正在北京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看到她的朋友圈才知道她也在北京,出于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怀,谢之行在微信上找她聊了几句,顺便还跟她约了顿饭。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