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7(1/1)

    叶敛挥手道,“大周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怀安侯巡视边关,战争非本愿,但戎狄要开战,朕奉陪到底。”

    徐尚闻言抬头,圣上铿锵有力的话,有一瞬间让他怀疑自己是错的。

    “诸位大人放心,边军不会主动挑衅。”叶敛缓了口气,“不到最后一线,大周不会开战。”

    最后退朝前,叶敛叹息地说道,“三国的和平来之不易,却不是朕一人退却能够保全,以暴制暴非君子所为,但以战争取和平也未尝不可。”

    徐尚将这话品了再品,朝龙椅拱手鞠了一躬。

    吕博见此欣慰地抚了抚胡子。

    “徐大人犯颜直谏,胆量惊人。”吕博笑呵呵地说道。

    徐尚受宠若惊,“见过太傅。”

    吕博辞去首辅之位后,虽接手了科院,但已经算是半退休状态。

    叶敛对奸佞之臣不留情面,对真正的肱骨之臣还是很大方的。

    吕博在先帝时功劳苦劳都有,退去首辅之职后,官加正一品太子太傅,恩荫子孙。

    徐尚继任御史中丞后,还没和上任首辅,如今的太傅说过话。

    毕竟吕博年事已高,早朝都时常不来。

    御史台和科院八竿子打不着,交集自然是少之又少。

    吕博为人谨慎,不好结交官员,此次也是第一次注意到这位新上任的御史中丞。

    今日还是钟相离开,他担心圣上应付不过来,这才罕见的出现在朝堂上。

    一来就看了一场好戏。

    徐尚蓄着些短须,目光沉稳,但单凭光滑的面容能察觉出年纪不大。

    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与谏院一同上劝谏皇帝,下监察百官,由圣上亲自任命,宰相府尚不得插手。

    徐尚能坐上这个位置,圣上该是满意的。

    “徐大人不必烦恼,圣上宽宏,不会在意今日之事。”吕博提点道。

    徐尚的确有些苦恼,苦笑道,“是微臣想当然。”

    先帝时,岁币年年不落,总不能说亏待两国,但戎狄还时常侵扰边城。

    或许圣上是对的,一味的让步只能让敌人更加肆无忌惮。

    “徐大人自谦,大周现今的状况容不得轻疏,开战属实是困难,徐大人考量的不错。”

    “但何时进何时退是门大学问,”吕博话音一转,“圣上包围使馆,看似急躁,未尝不是再给戎狄两国看。”

    圣上就是想告诉戎狄,他豁得出去。

    俗话说,欺软怕硬。

    北燕摆着开战的模样,何尝不是试探大周的态度。

    要知道,大周和西秦幽州榷场开放后,北燕可是损失了不少银子。

    距北燕上次战争节节败退还不到一年,北燕内部又何尝想开战。

    吕博点到为止,见徐尚明白过来,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几分。

    回府,小厮见老爷嘴角挂笑,很是稀奇。

    黄河水患爆发以来,老爷已经几日不见欢颜。

    “老爷今日遇上什么好事?”小厮讨巧道。

    吕博难得逗趣道,“就你小子眼尖。”

    “老夫高兴朝堂后继有人。”

    先帝好名,亲佞臣远贤臣,台谏大臣皆为趋炎附势的小人。

    表面花团锦簇,实则败絮其内。

    大周建朝以来,台谏官员纠弹直谏,锐气不减,尽心履职。

    先帝初年,尚且听得进台谏和宰执的话。

    晚年因为子嗣问题,频频与宰执和台谏不和,心生嫌隙。

    先帝频繁罢斥首辅,又将台谏换成了自己的近臣。

    临终之前,先帝要撤去当今的皇子身份,他和钟次辅据理力争,才勉强保住当时的三皇子。

    但两人都清楚,先帝不会死心。

    若不是先帝驾崩突然,他的首辅之位早晚保不住。

    届时朝堂一众佞臣,戎狄窥视,大周危在旦夕。

    吕博眼睁睁看着朝堂风气败坏,却无可奈何。

    今日上朝,徐尚等人犯颜直谏,台谏勇于任事,可不是让吕博高兴。

    “钟相识人果真厉害,圣上是有先祖之风。”吕博感叹道。

    君臣相和,君主贤明善治,臣子忠正尽职,朝堂风清气正。

    徐尚等人尚且稚嫩,但只要不走歪,朝堂的风气就差不了。

    如此,他纵使告老还乡也放心了。

    提到钟相,吕博收起了笑容,“不知黄河的情况如何。”

    钟离微打了个喷嚏,引来众人关切的目光。

    “可要叫太医?”邱挽卿询问道。

    经过几日的跋涉,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济宁府。

    一路风餐露宿,神机营将士好说,这些文人的体质就不一定了。

    邱挽卿看这些人精神萎靡的样子,觉得让太医过来很有必要。

    钟离熙的动作比他快。

    她跟随前来,本就有救济灾民,防治疫病之任,太医暂由她掌管。

    钟离熙选择时避开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医,带来的都正当壮年,擅长的也是疫病和杂病。

    太医请脉熬药,一气呵成。

    好在都不是大病,只是劳累过度,外加沾染了些寒气。

    喝过药后,修整一晚也就好了。

    第二日,钟离微便开始了赈济。

    白茅堤和金堤决口,济宁府碍于地势较高,勉强逃过一劫。

    但地势较低的村落就倒霉了,家园冲毁,身无分文,携妻带子逃到府城。

    临时安置灾民的地方在城外。

    随意搭置的棚子横七竖八,漏水处放了破口的碗盆,勉强保证棚内淋不到雨。

    灾民讲究的铺了点干草,大多就躺坐在地上,或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水落下,或呼呼大睡。

    地上泥泞一片,污浊不堪。

    领路的小吏殷勤道,“小姐小心,卑职知道您有善心,但何必来这糟污的地方。”

    钟离熙自从看到这临时安置地,皱起的眉头就没有松开过。

    如此环境,怎么能不生疫病。

    “娘,我饿!”

    小童趴在夫人怀中,没气力地哀求。

    妇人苦着一张脸,安慰地拍拍孩子的背,“小牛睡一觉,睡着就不饿了,等睡醒就开饭了。”

    “娘我饿得睡不着。”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