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6(1/1)

    子夜:宿主可是最记仇了。

    汴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是大周的龙兴之地。

    但汴梁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莫过于离边境远。

    若是边关没有两个虎视眈眈的邻居,远这个缺点还能容忍。

    偏偏戎狄不安分,时不时骚扰一番。

    这不眼见大周忙于洪水,北燕又开始小规模的试探。

    西秦虽然上表愿意和大周站在一起,言语间却威胁索要火器的配方,言外之意是大周不给,西秦就叛变了。

    “可恶,”陈国公恨恨道,“西秦丞相和北燕智者都不是什么好鸟!”

    “陛下万不可答应,两国忌惮火器才不敢放肆。”怀安侯皱眉道。

    叶敛毫不客气道,“放心朕没这么蠢。”

    两国打的什么主意叶敛再清楚不过,他可不是先帝。

    火器要是交出去,大周才真是大祸临头。

    叶敛再次有了迁都的念头。

    事实上,在幽州收复后,叶敛就有这个念头。

    汴梁的位置于军事而言,是不及格的,幽州以南,一片坦途,没有丝毫阻碍。

    边关一旦战败,戎狄骑兵转瞬便威胁汴梁。

    这也是先帝为何要迁都临安。

    临安偏居南方,是更烂的选择。

    叶敛选择的地方是幽州泾城。

    北地戎狄虎视眈眈,边境要少不了驻守的军队。

    偏偏先祖建朝时,吸取前朝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不敢让地方的军队数量超过中央,甚至每年固定从厢军中抽调精锐补充禁军,为的就是削弱地方军权,中央集权。

    边关需要将士抵御戎狄,禁军要守卫汴梁皇城,后者在大周前几代皇帝看来显然比前者重要。

    造成的恶果就是大周建朝百余年的屈辱求和,以及严重的冗兵问题。

    边关军队不强,只能采用守内虚外的政策,对戎狄采取保守的守势。

    又为了能维持住中央的优势,频繁征兵。

    叶敛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是一方面,但改变守内虚外的思想也很重要。

    中央集权很重要,但要和先帝一样窝囊,叶敛做不到。

    迁都北上,就成了两全其美之策。

    天子守边疆,不用害怕边关的军权膨胀,冗兵和战局也能扭转。

    到那个时候,叶敛揉揉手指,戎狄给他等着。

    叶敛心中的主意转了几转,终是没有说出口。

    如此多事之秋,迁都一事不宜操之过急。

    起码等洪水平息,试行的海运成功,不然北上的漕运费用又要增加。

    不过泾城可以开始筹划建设了,他已经等不及要伸展拳脚了。

    陈国公和韦瑞都不知道圣上已经想到了迁都狠狠揍人的事,面色严峻地商讨着北地的局势。

    三人的看法一致,大周绝不能表现出丝毫畏惧。

    越心虚,戎狄越猖狂。

    次日清晨,萧钰被使馆的吵闹声惊醒。

    “你们中原人凭什么不让我们出去!”

    “圣上有旨,命我等严守使馆,禁止一人进出,违者斩杀不论!”

    戎人嚣张已久,谅大周不敢在此关头得罪北燕,不听劝阻就向外走。

    神机营的士兵见势,齐刷刷地拔剑。

    饶是阴雨不见阳光,刀剑明晃晃的寒光依旧瘆人得很。

    “大周欺人太甚!”

    戎人叫嚣着,却终不敢向外闯。

    神机营士兵充耳不闻,只要不向外闯,他们才不管戎人如何辱骂。

    刀剑未入鞘,戎人敢闯,他们也不会让他们踏出去。

    萧钰眼底一暗,头涨涨的疼。

    “真是愚蠢。”萧钰暗骂一声。

    北燕有很多办法趁火打劫,偏偏选了最下乘的。

    西秦的使馆就在旁边,同样守了人,却是安安静静的。

    显然蠢货不只出现在北地,他自己身边也有。

    “乌图尔!”萧钰严厉地说道,“退下!”

    大周正是需要立威的时候,逞凶是自取灭亡。

    乌图尔不甘心,但还是退后。

    萧钰上前朗声道,“这便是大周的待客之道。”

    第52章 台谏

    大周边境不宁,戎狄使馆关闭,幽禁使臣。

    萧钰质问的“待客之道”,叶敛不以为意。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叶敛玩味地说道,“诸位大人有时间劝朕宽以待人,不妨劝劝戎狄,少在边地兴风作浪。”

    要不是北燕先撩者贱,西秦诡计多端,叶敛才懒得搭理他们。

    为首的御史中丞徐尚,俯首跪地,“此多事之秋,恶邻国是祸非福。”

    “臣闻陛下有发兵之意,府库空虚,穷兵黩武,战则两败,何不稍加忍耐,谋求后事。”

    徐尚前段时间刚刚提拔上来,坐上御史中丞的位置。

    此次与诸位大人一同上谏,已经做好了罢官归乡的准备。

    朝堂之上,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跪了个七七八八。

    “臣请陛下三思。”

    “陛下三思。”

    徐尚等人初入中央,和钟相最初的想法相同。

    一国之君,如先帝般懦弱可欺不是好事,但动辄大兴战事,穷兵黩武,同样劳民伤财。

    将先帝的那群混子剔除,现在朝堂上的官员都是承蒙圣恩。

    一腔热血,誓要才干报国家。

    正因如此,纵使不合自己心意,叶敛也没训斥。

    偌大的朝堂,总要允许相反的声音。

    上下一致,有陷入自满的危险。

    但北地一事,叶敛已经与陈国公和怀安侯商讨完毕,他不会改变。

    退了一步,就会有下一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