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5(1/1)

    主人在水壶即将烧开的时候,在铜壶旁边扔了一把栗子,逐渐的,空气中飘出烤栗子的香味儿,主人见状,又将早就准备好的炒锅搬出来,在水烧开后,揭开铁疙瘩上的一个盖子,架锅,放热油,炒菜,一气呵成。

    很快街上就传来饭菜的香味儿。

    这下众人算是看明白铁疙瘩的好处了,瞬间一拥而上,想和老板谈一笔生意。

    衙门花园里,宁亲王老爷子也围着铁疙瘩和魏老爷子聚在一起烤馒头片儿,两人叽叽喳喳看起来热闹的很。

    锦绣扶着夫人坐在凉亭里瞧着:“本来是想拿出来给咱孩子换点儿零花钱的,没想到先成了老爷子的玩具了。”

    没错,被两个老爷子当玩具围在中间的东西正是火炉。

    前日周文写信来说,北边儿即将进入冬季,他只要想想冬天那个能冻掉耳朵的场景就觉得心酸。

    尤其是到了北边儿后,周文才明白为啥以前元家冬日里主人家的房间用的都是银霜炭。

    除了贵,和其他炭没啥两样。

    但现在,周文知道他错了。

    银霜炭真好,在买不到银霜炭的日子里,周文每每回想起来就是一把辛酸泪。

    冬日早上起来,炭盆的炭火早已熄灭,而他和夫人鼻孔都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简直有辱斯文!

    不仅周文觉得有辱斯文,他夫人珑玉县主更是受不了自己那个邋遢样子。

    锦绣可以想象,不管是多美的男男女女,一到冬日,房间烧上会冒黑烟的炭盆,人吸上一晚,早上鼻孔都是黑灰的样子。

    确实让人不太能接受。

    于是锦绣想到了这个东西——火炉。

    将炉身放置于屋内,一截儿炉筒接到屋外,是冬日里取暖,烧热水的不二选择,人少的时候,做饭炒菜也可。

    锦绣记得资料上记载,这种东西在后世很多没有天然气和暖气的农村应用的十分普遍。

    说一句冬日救命神器也不为过。

    当然最主要的是能有效地减轻一氧化碳中毒,冬日里百姓为了取暖,将屋子想方设法包裹的严严实实,不让一丝风吹进屋内,屋内空气不流通,加上一个拼命冒烟的炭盆,白天还好,有人进进出出走动。

    到了夜里,万籁俱寂,有人就在不知不觉中没了性命。

    而火炉相对来说就安全很多。

    虽然说于环保不利,但按照目前天下的人数来说,不到后世的千分之一,且没有工业革命,一切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前提下,想造成后世那个污染现象,光靠冬日里烧炉子,没个几百年怕是不成的。

    锦绣将图纸画出来后,第一时间让人给周文送去,北边儿比明安府更早入冬,他不心疼周文,还心疼大侄子呢。

    这都是看在大侄子面上才照顾周文这个当爹的,别人都是沾了锦绣大侄子的光。

    当然这话也不是锦绣自己说的,是元老爷这个当爹的说的,元老爷对此十分不满:“你要早有这个想法,你早说呀,你爹炭盆用了大半辈子,那糟心就别提了。

    你不心疼你爹我,连你自己都不心疼吗?合着你小时候冬日夜里你爹我为了烧炭的事儿给你小子操了多少心啊!结果你倒好?现在才想起来拿出来!”

    这话锦绣想反驳一下都不行,谁让他之前嘴快,说这是小时候突然的灵感,今儿又想起来了。

    锦绣那话的意思,是他小时候突然想起来在图书馆看过有这么个东西的存在,但他不能解释,于是只能咬牙认了。

    自己给自己扣的锅,含泪吞了。

    傍晚,谢六兴冲冲来找锦绣的时候,整个人像是在发光似的,坐在锦绣对面手舞足蹈道:“锦绣你不知道,白天无人问津的火炉,傍晚在街上一亮相,那场面,可真是火炉一出,谁与针锋!

    整条街上,不光外地来的商人,就连本地卖家都轰动了,全里三层外三层,将那个小摊位给围了个水泄不通,抢着下订单。

    有本地商人一开口就订了五十个,外地人一瞧,怎么明安府的人也跟着抢单子呢?瞬间就急了,差点儿当场打起来,还是我带着衙役们好不容易维持了现场的秩序!”

    谢六将手里的单子啪一声拍在两人中间的桌子上,激动道:“瞧瞧,这就是今天的订单,算是今年的一匹黑马!我这娶媳妇儿的银子算是到手了!”

    谢六之所以这般激动,是因为锦绣将火炉两成的收入送给他,算是将来新婚的贺礼。

    一开心,谢六就想胡言乱语:“啧,早知道娶媳妇儿这般赚钱,我就应该早两年成亲,多娶几个媳妇儿。”

    这话锦绣还没说什么呢,就被一旁围着火炉吃瓜的元老爷听见了,老爷子这个暴脾气上来,想到谢六执意要给他娶那么一个媳妇儿,心头火起,瞬间转身,熟练的在桌角的插瓶里抽出鸡毛掸子。

    追着谢六就打。

    “我让你个小兔崽子瞎说!我让你胡咧咧!”

    锦绣看元老爷那熟练的动作,忍不住同情了以前经常被元老爷追着打的自己和周文一秒,随后就很开心的看谢六笨拙的躲避。

    第198章 匆忙成亲   谣言

    火炉买卖的火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出两月,明安府周围几个州府,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火炉, 虽然这东西贵, 但他真的非常实用啊!

    冬日里人口少的人家,甚至可以直接在火炉上做饭,免了厨房开火的痛苦,那种大冬天早上,一个人起床,在冷清的屋子里慢慢点燃炭盆,给屋子升温的事,一般都是女人在做。

    女人做完了这一切,又去冷冷清清的厨房烧火做饭, 淘米洗菜,那种痛苦, 谁来谁知道。

    为了省柴,厨房的火不可能一天十二个时辰都燃着, 相应的就没法儿一直用热水。尤其当下没有合适的保温设备, 热水烧开后放着, 不一会儿就凉透了。

    大冬天洗衣做饭都用冷水, 一个冬天下来,手指关节肿的跟馒头似的, 还有数不清的活儿等着她去做。

    因而,火炉的出现, 解救了女人们的一双手,至少炉子上一天到晚都能温上一壶水,热水想用就用。

    好处不止这些, 慢慢的使用过的人都会发现。

    “能这般快速普及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咱们家店里可以允许百姓赊欠,来年慢慢偿还,虽有利息,但整体来说,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

    锦绣缓缓道。

    于是几乎元家店铺所过之处,当地百姓几乎都能买到火炉。

    不过这事儿还要多谢定王背书:“盐铁本就受朝廷管控,而咱们的火炉又是需要大量铁打造,若是没有定王殿下在陛下那里说和,咱们怕是只能空有主意而无法成行,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往外流。”

    谢六十分有自知之明道。

    所以这次火炉的生意,同样给了定王两成利。

    虽然定王不缺这些钱,但怎么说都是个心意,不过当定王瞧见这个月的账本时还是吓了一跳:“这么会有这么多?”

    锦绣解释:“已经卖到京城去了,就是南边儿有些地方,冬日里虽不太冷,但也偶尔会需要,现在商队管事还在商议要卖往外族地界儿呢,往后还有的赚。”

    不过有一点锦绣也得说,这年头可没有专利保护法:“估计用不了多久,旁人就能摸透火炉的门道,仿造的也会多起来,可能会影响利润。”

    不过这种事情不会出现在民间,因为民间没有人可以拥有这么铁用来造火炉,要是真有人造了,朝廷的军队肯定会一早就盯上他。

    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在作死。

    要真有人做,那这人只会出现在朝廷那些位高权重之人中,能从皇帝那里得到允许,光明正大的用铁做买卖还不被皇帝怀疑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说,大面积冲击不会有,至于小面积的,就只能是民间有些人私藏少量铁器,关于这个只能是民不举官不究,人家用自己家里的生铁打炉子,谁都不能说什么。

    这对元家庞大的生意造不成丝毫影响,几人毫不在意。

    定王将账本儿扔在一边,请几人看他让人最新研究出来的连环画儿,这次定王可不单是图个好看有趣:“我让人将锦绣说的一些什么生活常识,好比冬日夜间屋内燃着火盆,一定要开窗换气,否则容易致死之类的说法,化成连环画儿,向外出售。

    现在明安府的小孩子都知道夜间点炭盆要换气,怎么样?”

    定王脸上就差没直接写着:“快来夸我!”

    程远青手里拿的是一本儿关于九九乘法口诀的连环画,内容做的生动有趣,人物形象可爱又好笑,他仔细翻阅过后,都觉得这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

    就是太费功夫了,这么一本儿大致要上百页,虽说连环画的纸张比普通纸小,认真算起来,也得不少银子。

    还是不够平民化。

    这个问题定王自己也知道,但连环画就是这样,没办法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定王想要的夸奖没有,人难免有些丧气,窝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锦绣心念一动,想起这些年元家一直在暗中售卖的竹纸,便宜,轻薄,吸墨效果好,颜色透亮,绝对的上品纸。

    但元家就算想降价卖都不能降太多,以免让人怀疑到元家有了更先进的造纸工艺。

    再想想前年他想在明安府推动算学遭到的反对,锦绣知道这件事不能急,只能慢慢等。

    于是将心里蠢蠢欲动的想法压下去。

    在场诸人谁都不知道这短短一瞬间,锦绣心里闪过什么可怕的念头。

    冯舒年虽然已经是个标准的脱衣有肉穿衣显瘦的型男了,但还是习惯性的摸摸以前胖乎乎的肚子,说起另一件事儿:“谢六你马上就要成亲了,那么多事儿等着你拿主意呢,怎的你一天到晚还有闲工夫和我们这些成了亲的混在一起?

    就不想多瞧瞧新娘子?多和人家培养培养感情?”

    说实话谢六并不太想。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