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1/1)

    王氏不想那话再传给第三人知道。

    儿子要科考,媳妇不能惹,女儿……要不了多久就要成侯夫人了。

    她真是一个都惹不起。

    “但我就是生气,气你大嫂,因为我们二房搬离荣禧堂,就看不起我与你父亲。”

    “母亲!”

    元春的声音再次严厉起来,“您的问题,根本不是大嫂的问题,是您还在因为失了荣禧堂,而愤愤不平,觉得谁都欠了的。可事实上,谁欠你的了?

    荣禧堂本就该是大伯的。

    你和爹为什么没住主卧,那是你们也知道,名不正言不顺。”

    王氏:“……”

    她拿了帕子捂了脸,一下子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明明不该是这样的。

    可为什么这一个个的全都拿话堵着她?

    明明她都住到了荣禧堂。

    都怪老爷没本事。

    他要是有点本事,在工部好好干,不是在那里喝茶看报,怎么会这样?

    “是,没谁欠我的。”

    王氏哭得眼泪大滴大滴的掉,“可是你说,我该怎么办?你父亲不中用,如今连琏儿的官都比他好了,你让你娘我还有什么脸?我不逼着你大哥努力能怎么办?”

    贾政她是没办法了。

    她除了逼自个儿子女儿,真的没有其他办法。

    整个家里,就她的诰命最低了。

    “你大哥明明比琏儿好,可是你说,你大伯娘为何就是偏着那边?如果当初去江南的人……”

    “您舍得大哥去吗?”

    元春突然打断她的话,“您舍不得的,您怕耽误他的学业。”

    她烦躁的在屋里转了一个圈,“就好像他只是接一下我,晚上想在家里歇一晚上,您都不愿意,您觉得他是在浪费时间。”

    她娘真的疼爱他们吗?

    他们兄妹在娘这里,只是有用和没用吧?

    能给她挣脸的,就是好儿女,不能的……

    想到小弟弟宝玉在母亲面前,也越发缩手缩脚的样子,元春心中很痛,“母亲,置个小佛堂吧!”

    什么?

    梨香院里有佛堂。

    女儿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王氏看着女儿,莫名的有点明白她的意思了。

    “你……你你……”

    她指着女儿,胸口起伏不绝,“你要忤逆不孝吗?”

    “女儿不敢!”

    元春眼中含泪,“但是母亲,您说两位大伯娘为何都不置小佛堂?祖母为何不置小佛堂?其实您心中也知道,有些事,您做得不对吧?既然知道,既然愿意在菩萨面前忏悔,那您何不捧出您的真心?”

    没有真心的忏悔,算什么忏悔?

    三国演义

    贾珠赶到梨香院的时候,院里静悄悄,问金钏儿,就是太太醉了,喝了醒酒汤,现在不见任何人。

    “大姑娘呢?”

    妹妹因为他,大概也被母亲迁怒了,贾珠想要安慰安慰。

    “大姑娘回老太太那边去了。”

    金钏儿很老实的道:“大爷需要奴婢……”

    “不必!”

    贾珠忙摆手。

    他突然想起妹妹少时被抱在老太太那里,跟姑妈很是亲近,“好生服侍你们太太,有什么事马上报给我和大奶奶。”

    “是!”

    金钏儿应下了。

    贾珠摆摆手,带着李纨回自己的院子,“我就说,母亲今儿肯定喝的有些多了。”

    李纨:“……”

    她不想说话。

    对夫君来说,他爹娘都特别好。

    “我好长时间没回来,今晚……”

    “大爷去外书房睡吧!”

    啥?

    贾珠愣了。

    “大爷……”

    李纨的声音微有颤抖,“老爷和太太对你读书的问题,都特别关注。”

    贾珠:“……”

    他明白妻子的意思。

    正因为明白,才更难过。

    他们是夫妻啊,可成婚半年多了,一直聚少离多。

    想要厚着脸皮,往妻子那里去吧,他又怕母亲对妻子秋后算账。

    那绝对是母亲能够干得出来的。

    “……我知道。”贾珠声音闷闷的,“我先送你回房,回头再到老爷那里去一趟。”

    小夫妻两个一路沉默着回去,完全没看到,和他们前后脚从梨香院出来的妇人。

    妇人的身边就带了一个小丫环,她们不紧不慢的跟了好长一段路,这才转道好像赏景般的,一路溜达着,转个圈,又往梨香院去了。

    此时贾政已知儿子接回女儿,今晚在家的事,所以,看到他过来倒也没什么意外。

    “跟你大舅舅都说好了?”

    “是!”

    贾珠对父亲长住赵姨娘这里,也很无奈,但是父母的事,不是他一个做儿子的,能随便置喙,“今儿琏二弟也在大舅舅那里,儿子去的时候,大舅舅正在教琏二弟如何做官。”

    贾政:“……”

    他喝茶的手一顿,很操心他的那些话,再被侄子知道。

    琏儿虽然等于在他们二房长大,也一直跟他和王氏亲近,可大哥得回了荣禧堂,东府的大嫂子和林妹夫又助他得了武库司的肥差,只怕也要对那两边投桃报李什么的。

    贾政甚至怀疑贾琏那个官,就是两府和林妹夫一起为贾琏谋划的。

    只是他们都避开了他。

    “所以,琏儿如今也知为父说的那些话了?”

    “没有!”

    贾珠摇头,“我只说父亲回家很是后悔,希望大舅舅能忘了您一时冲动的话。大舅舅说都是一家人,家长里短的,他根本就没在意过。”

    贾政:“……”

    有些放心,但又有些不是滋味。

    “珠儿,你觉得琏儿这个官如何啊?”

    “很好!”

    贾珠很为兄弟开心,“武库司有武库司的规矩,他只要按着规矩来,就不会有错。”

    “……”

    贾政的心头有些闷,他当初进的要是武库司,怎么也不会是如今的样子,“为父问的是,他在武库司,对我贾家有何影响。”他盯着儿子,“别跟为父说,你没有想到这一点。”

    “……儿子想了些。”

    贾珠脸上的笑容稍敛,“贾家自敬大伯入道观以来,一直被各方打压,到今年达到最顶点,先是李家一个商户,都敢打我们家的主意,再是珍大哥被刺……”

    说到这里时,他的心头还有些发闷,“太上皇和皇上想来也是知道此点,念在我们家主动还了库银,以及东府大伯娘对开封的捐助,所以,又赏还她一品诰命的职。”

    这是补偿。

    贾家无错。

    皇家压着贾家,不过是他们自己忌惮贾家。

    柿子都是捡软的捏的。

    南安王、北静王两家王府都还握有军权,皇家对他们打压了吗?

    皇家在哄着他们。

    但他的祖父和伯祖父却是带着贾家主动退让。

    太上皇干脆就借着他们彰显皇家威仪。

    那是因为他知道,贾家翻不起大浪了。

    所以贾家有事,闹的还挺大,又传到了他的耳边,他就愿意怜悯一点。

    表示他未忘老臣。

    太上皇还在借着老臣,跟皇上打擂台。

    怀疑到这些的时候,贾珠心中也很难过,“至于琏二弟的官,除了沾祖宗的光外,主要还是他自己够努力,他在江南帮林姑父做了许多事,又恰逢其会的去了李家,让李家没有逃脱。

    太上皇和皇上对李家那近千万的财物很满意。”

    他不能不说细一点,要不然,父亲可能都要以为,换成他,他也可以。

    “父亲,换成我们任何一个人在江南,都不可能比琏二弟做得更好了。”

    更何况他们一路回来,还被追杀。

    “……你等等,琏儿在江南,替你林姑父做了什么?”

    贾政的眉头紧皱,“我记得他就在那里亲自制了三百斤盐回来。”

    黑了瘦了,可不是干其他的事,是煮盐、晒盐呢。

    “就是盐。”

    贾珠道:“我们去接妹妹的时候,琏二弟跟我说了,他们实验了几种新的制盐方法,光煮盐这一项,就比原先省了好些柴火和人工。”

    原来如此!

    贾政在心中一叹。

    这是妹夫特意给贾家预备的功劳吧?

    他一向与他交好……

    “近来你写了文章,有没有给你姑父看,请他指教一二?”

    “……寄过。”

    只是寄的没有最开始时多了。

    他成婚了。

    他的岳父是国子监祭酒。

    倒不是说姑父不行,而是姑父也有姑父的事。

    但在父亲面前,贾珠不想多说什么。

    “这一次,你该去江南的。”

    贾政看着儿子叹了一口气,“算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回头他跟妹妹多见几面,多说些话。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