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第145节(2/2)
两个人一同去了操场,除了方校长和韩厂长不在,林老师等学校的几个骨干老师已经到了,几人围着篮球场的看台坐下。
穿过林荫路,春妮碰到了季老师,一看对方就是在这里守着等她。
陆陆续续地做下来,每年这几个老师起码要安排四五批学生离开海城。这些离开的学生中,有一些托人捎过口信回来,基本上都在西边。
至于纳尔逊欠春妮的人情,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还上的一天。
林老师说的是去年放寒假前的事, 跟朱先生被抓的缘由还有点关联。
季老师的学生组织运行也有了三四年,直到这几个月,突然迎来学生离城的大高峰,肯定会遇到些问题的。
核对完毕之后,季老师让其他老师离开,担心地问春妮:“你那里钱是不是不够了?”
191 答案
“不用看,一定不会有错。”林老师说道:“我成人班上的学生有一半都报了名,阻止不了。”
如此,学生们无书可读,放假也就放得早。到今年春天复课,新教材下来时, 学生们早就串连完毕,有动作快的, 已经自己找门路出发了。
按照符律师的估计,为了稳定的需要,可能工部局董事倭国人暂时不会动,但下面的人就说不准了。常文远的消息更加惊人,他说,倭国人秘密处决了一批英国人,搞不好纳尔逊都不在人世了。
新教材前几天发放下来后,又引起了学生一阵议论。除了国文历史等文教书籍更改,外语也由英语更改成了倭文。
季老师却道:“工厂真还能开起来?”
“为什么?”有新加入的老师问:“您跟他们说过,现在道路被挖,水路不通航,说不定走不出郊外,会被倭国人抓住吗?”
“顾老师,你总算回来了。来来来,咱们来开个会。”
方校长后来知道她干了件大事之后,也没坚持要钱出来保管,反而说道:“倭国人到处抄检,现在外国人的银行也不安全了。你要是有好地方,就把东西藏起来,也不用告诉我在哪。这笔钱本来就是你想办法弄到手的,你管着也合适。”
春妮知道,这段时间因为倭国人查封了汇丰和花旗等英美大银行,方校长正在发愁,学校在银行存的资金怎么拿出来,拿出来之后,又怎么保管。
学校的产业除去给连德江的部分,都是公有,谁负得起保管这么多钱财的责任?这个时候,恐怕校长听见“管钱”这两个字,头都是疼的。
所以春妮不到场,他们的会议就没法开起来。
春妮暂时没什么压力,但如果物价再维持那么疯儿的上涨速度,她也不确定,她这点钱可以再顶多久。
林老师叹道:“还能为什么?旧教材读不了,新教材学生们都不愿意学。情绪一上来,想去内地的不就多了起来?”
几年前,从季老师开始帮忙联络学生去内地开始,她的身份就不言自明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这个消息一经宣布,其他人脸上的笑容都轻松了:“太好了,今年学生们都问过我好几次,什么时候重新安排他们去内地。季老师,那我明天就可以通知他们准备起来了吧?”
连德江失踪的消息对春妮来说,有好有坏。
人到齐之后,季老师开门见山:“我们的联络站已经重新启用了。”前几个月,他们的联络点被倭国人扫荡端掉过一次。
照她的估计,对方现在应该是安全的或是死得很干净。否则,被倭国人抓到手后,以对方对她的恨意,绝对第一时间把她拖下水。
而春妮下了班没什么事的话,一般都是到夏家来陪夏风萍说话吃饭。
?”学校现在的学生总共才三千多人,一次走十分之一,多走几次,学校也不用开下去了。
这几名老师跟季老师常年联络,负责动员安排各自手下的学生去内地,而春妮呢,就负责一项工作——发钱。
凉席厂虽有淡旺季之分,按照往年的计划,厂里这时机器应该早就开动起来,为夏季销售开始囤货了。
她有点苦恼,拿到付鸿民的积蓄好像还没有多久,金钱问题怎么又迫在眉睫了?
季老师他们很快统计出了一个大概的人口数目,拿给春妮看的时候,她吃了一惊:“三百人?你们这是多写了一个零吧
为了让季老师不担心,春妮道:“你先安排你的事,我这里还不需要你操心。再过段日子,咱们的工厂再开起来,钱不又多了起来?”
听说在倭国人进攻租界之前,他们就掌握了对方的不少内幕消息,只是按兵不动,待到当天攻破租界时,顺便将他们一网打尽。
接连而来的坏消息让春妮直冒汗:幸好当年纳尔逊拉她入伙时,她看出这个组织不接地气,坚决拒绝了,否则,她一个没有外国护照护身的华国小百姓卷入其中,绝对是第一批被牺牲掉的小棋子。
这个问题, 答案其实很明显。
当时租界被占领之后, 禁书之风不止刮在书店书商以及购书者身上,学校当然也无法幸免。倭国人赶在放寒假之前到各学校检查教材,重点检查历史,国文和地理教材,但凡书籍,包括教科书在内,若有涉及抗倭言论, 还有写有“东三省”的书和图表,即使在东北沦陷之前发行, 也都全部被列为了禁书。
“是吗?我再看看。”
因为她跟符律师有些交情,还有常文远给她通气,关于这些英国人的消息断断续续地传了一些到她耳朵里。
三月的海城其实很有些冷,但前几天有消息传来,说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们在会堂开会时被人安装了窃听装置,会议还没结束,几个学生代表便被闯进来的宪兵队抓去了76号,生死未知。
最开始,她不是没想过找自己认识的人帮忙,但那几个伪军想想也不是路子,而连德江,尤其倭国人目前在战场上高歌猛进,反而是他被迫投靠的纳尔逊等人处境日渐艰难,听说他们在海城建立的组织还遭受过不止一次的破坏,春妮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再听到过他的消息了。
听说这件事之后,学校便有了不成文的规矩,除非必要,以后老师们开会都尽量随机选在开阔安静的室外。
倭国人这些大张旗鼓的动作, 不止老师,就连敏感一些的学生们都意识到了, 倭国人的奴化教育必将在整个海城实行。想不被这样的教育荼毒分化,唯有尽快与之切割,到自己人的地盘, 到内地去。
现在几位工部局英方董事已经被倭国人监视起来,不准他们随意出入租界了。
好的方面自不必说,坏的方面,学校方面这几天正在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