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暂列(2/2)

    &esp;&esp;她相信大环境会好转。

    &esp;&esp;语气平静,不带商量。

    &esp;&esp;“提前启动”,律师用的词是这个,笑得很职业。

    &esp;&esp;不是没时间,而是欧丽华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会儿太乱,你回来也帮不上什么,倒不如留在那边,好好休整一下。”

    &esp;&esp;沉纪雯坐在新家的书桌旁,把当月账单和收支表摊开来,一个一个核对。

    &esp;&esp;那种习惯一开始像是训练,现在像是本能。

    &esp;&esp;律师在会客室等她,桌上摆着一迭薄薄的文件夹,原本是设定在她叁十岁之后逐步开放的。

    &esp;&esp;她的名字出现在了信托结构的次序中。

    &esp;&esp;她不是猜,而是看得一清二楚。

    &esp;&esp;现在她看见了结果。

    &esp;&esp;文件上的条款写得很克制,用词都是“暂列”“弹性释放”“阶段过渡”。

    &esp;&esp;她不问,但每一项变动她都记录下来。

    &esp;&esp;七月初,沉纪雯去了趟苏黎世,和律师碰面,签了几份继承相关的文件。

    &esp;&esp;她知道,即便欧氏真的有一天破产,她也不会“穷”。

    &esp;&esp;港币账户的月度分红延迟到账,几家原本属于欧氏旗下的控股公司开始更换法人,慈善基金的支出控制线也拉得更紧。

    &esp;&esp;她没有细问。当时只是应了一声,“好。”

    &esp;&esp;但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esp;&esp;但她知道,这种“不缺”,只是因为她现在什么都没动。

    &esp;&esp;这段时间,太平山的电话少了。

    &esp;&esp;一个月前,母亲在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你抽空去趟苏黎世,我让人准备好了。”

    &esp;&esp;她没笑,只点了点头,签下名字。

    &esp;&esp;她更喜欢大项目、战略方向,不是这些细枝末节。

    &esp;&esp;现在住的是一栋老式公寓,楼下是裁缝店,电梯有时候会卡住一层不动。幸好区域安全,内部装修舒适。

    &esp;&esp;母亲已为她设好退路。

    &esp;&esp;她没和母亲提这件事。

    &esp;&esp;这些部分她能帮上的不多,回去反倒可能影响他人工作。

    &esp;&esp;她不缺钱。至少现在不缺。

    &esp;&esp;一旦要动,流动性就会变成难题。

    &esp;&esp;几套房子没动,瑞士账户也还在。父亲留下来的那部分,暂时没人碰。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esp;&esp;房租便宜了一半,但也确实冷清了一些,离学校远了点。

    &esp;&esp;不是不打,而是母亲每次接起都显得忙,语气很稳,话题也尽量生活化,像是刻意不让她听出什么。

    &esp;&esp;欧氏未必会倒,但如果有一天真走到那一步,她的这一部分,不会一同沉下去。

    &esp;&esp;政府开始干预,楼市的成交量在缓慢回升。中环的写字楼空置率止跌,一些基金经理开始回港试探仓位。

    &esp;&esp;她当然知道。

    &esp;&esp;它会让你从发票、存款、税率,甚至一张车票开始学起。

    &esp;&esp;原本她是排斥这种事的。

    &esp;&esp;母亲还没有退。

    &esp;&esp;这个暑假她没有回香港。

    &esp;&esp;母亲秘书的秘书曾私下透露,欧氏几笔资金在过桥期徘徊不前,早前预售回款没达标,几桩并购也拖着未结。

    &esp;&esp;她不是搞数据的,但她会看趋势。

    &esp;&esp;她没争辩,只应了一声“好”,就真的没回去。

    &esp;&esp;她开始习惯每天晚上打开电脑,花一小时复核香港那边的账户变动。

    &esp;&esp;她身边有学国际金融的同学,用模型跑出了小规模资金回流的路径图。

    &esp;&esp;但她也知道,做继承人这件事,不会只让你坐在董事席上看远景。

    &esp;&esp;八月末的时候,伦敦已经开始落雨。

    &esp;&esp;雨不大,却下得细密,像是不动声色地耗着人的耐性。

    &esp;&esp;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站到台前,但她知道那一天不会太远。

    &esp;&esp;第二继承人,替代触发人。部分离岸资产收益权也随之改挂她名下。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