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1/1)

    林屿熟练的顺毛,“下次就轮到你,咱们轮换着来,不是吗?”这才把康平的郁闷消散掉。

    其实是康安更擅长算数,林屿才带人去的,这点就不用说出来了。

    他们先把东西搬进家里放好,林屿想着过中秋节胡婆婆一个人冷清,一力邀请她留下。以前他也邀请过,但胡婆婆从来不答应,倒不晓得为什么,这次她同意了,还把自己提前准备的月饼带了过来。

    月饼做的好不好吃,全看舍不舍得放糖和油,只要舍得这两样,味道差不了。

    林屿他们把月饼切成小块,又倒了大麦茶润口,厨房里孩子在忙着做饭,看来看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差点气氛。

    懂了!差灯笼!

    说起中秋节,难道还能少了各种缤纷的灯笼吗?简直是气氛的最佳营造者。

    林屿从库房里翻出去年的灯笼,放了一年颜色已经不鲜亮了,但竹篾骨架还牢固着。趁着还没天黑,他快速的翻出彩纸,熬了浆糊,重新给灯笼糊上表纸,然后在上面画上各种图案。

    “希希想要个什么图案的?”

    “想要小兔子。”赵希希小声说着。

    林屿慷慨的画了出小兔子,小狮子,小老虎,彩色的纸张上呈现出小动物们活灵活现的样子,一小节的蜡烛在灯笼里点燃,挂在院子各处,中秋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

    他们吃着甜滋滋的月饼,喝着清爽的麦茶,度过了一个安稳的中秋节。

    *

    第二天清点收入,购买原材料一共花去二百文,而销售额是五千文,因为有些人买两件有折扣。

    而平分之后,林屿跟胡婆婆各自赚了二千五,这个赚钱速度不由得让胡婆婆感慨,都顶上她做两个月衣服。

    林屿对这个速度也很满意,以前他一年能赚六七两,但那可是好几个节日加起来算,根本比不上这次。

    “但这次赚钱,一是成本够低,全都是边角料,二是工艺简单容易上手,不耗费制作时间,三是市场上没出现过同类产品,才能压过别家,想要保持这个速度,难。”林屿没有被铜钱冲晕脑子,冷静总结着。

    “小屿分析的有道理,一个月卖一次还行,长期做不行。”胡婆婆也冷静下来,让自己被金钱腐蚀的心灵清醒清醒,约好了下月继续做发饰。

    她也不肯占便宜,说几个小孩虽然只是打下手也帮了忙,按照每天五文的价格,给他们发了酬劳。

    捏着穿成串的铜钱,康平迷茫的说:“大哥我赚钱了?”

    “对啊,这是你们亲手赚到的。”林屿耐心的把钱放到康平手心里,“自己收好喔,别弄丢了。”

    他分别把铜钱发给每个人,就当是零花钱了。

    “给大哥。”

    刚从林屿手上交出去的钱串又重新回到他手里,林屿迷茫,“给我干嘛?我不缺钱。”

    而塞钱的希希小声说道:“我看到村里的叔叔伯伯,挣的钱都要交给家里,我也要交给家里。”

    “我也是!”

    “我的也是!”

    孩子争先恐后的把钱重新放到林屿手上,一种似甜非甜,难以言说的感动冲击着林屿的心,唉,该怎么说呢?林屿虽然缺钱,但也不至于缺这点,他更感动于希希的用心。

    古代的规矩就是父母在,无私财,家庭里的所有财富全部都由父母来分配。就算是自己费心费力赚的,也要上交给父母,保证整个家族的运转。

    希希能说出这种话来,说明她真的把自己当着家里的一份子,愿意融入这里。

    “好!”林屿拆开铜钱串,“你们都按着规矩来,我也不能例外,每人发十文的零花钱。这次不许拒绝啊,身上有钱心里不慌。”他郑重的把铜钱放到每个人手里,结束这次的铜钱拉锯战。

    但心里怎么这么高兴呢?

    这种好心情一直持续到交麦子那天,麦子收割后脱粒后晒干,然后是过称,收进库房里。

    林屿正在算他这回能收到多少斤麦子,应该是九百到一千斤,可能会不够五口人吃的,最好他在

    买个两三百斤备用。

    还有,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送新面”的规矩,只给实在亲戚送,至少要预留五十斤出来。林屿不停在纸上计算着数量,规划着该怎么处理。

    院子外传来敲门的声音,一个嗓音喊着,“小屿在家吗?送麦子来了!”

    “来了来了!”在庭院里玩泥巴的楚楚去开门,只把脑袋露出半个:“你是谁啊?要找大哥吗?”

    林青山早就听说,小屿养了前婶娘留下的孩子,这回面对没见过的女孩,他也不惊讶,只问:

    “小屿在家吗?”

    “在的。”楚楚回答,看到他背后推车的麻袋,“我去叫人。”说完还慎重的重新关上门。

    林青山哭笑不得的,又觉得有戒心是好事,总比他家里那几个强,随便一块糖都能哄了去。

    林屿听到对话,已经从房间里出来,看到林青山后喊了一声哥,让他带着的人绕到屋后去,直接把麦子搬进仓库。

    林青山跟他一起把麦子搬进仓库,原本空旷的架子很快就被塞满,林屿热的冒汗,数了数数量,一麻袋能装五十斤,就算丰收,怎么摆了二十一袋?

    “青山哥,今年产量这么高吗?”

    林青山脸上出现挣扎,最后还是叹口气说道:“是赔礼,我娘她老糊涂了,想用年纪小糊弄你,终究还是我们对不住你。”

    真是没脸说这事,林青山光是想都觉得脸上滚烫。这段时间,小屿一直跟着胡婆婆神出鬼没的,天天不见人影,头两天还好,过了五六天后,三婶子开始觉得,是不是上次她想占便宜的事把人惹怒了,小屿真的在考虑不继续租田的事情?

    不然怎么躲着她?

    虽然种田累,但少了这么一笔收入,家里可真的吃不上饭了!

    三婶子观察了好几天,始终没跟林屿单独说上话,她急了,又害怕出事,不得不把事情和盘托出。三叔气的要命,大骂了三婶一顿,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来解决事情。

    最后商量之后,还是让林青山出面道歉,希望不要断了两家的情分。

    林屿神情复杂,这事怎么说呢?他的确生气,但看到小时候举着他逛灯会的青山哥这么低声下气,又是难言的辛酸。

    都是穷闹的啊!穷才会斤斤计较在乎一毫一厘,要是有钱,谁不会大大方方呢?

    “都过去了。”林屿对着青山哥笑了笑,表示他不会计较这事,林青山紧张的肩头这才放下,尴尬的气氛重新和缓起来。

    林屿本来想留人喝茶,青山哥抹一把脸,表示自己还要忙着磨面歇不住,推着空车子回了。

    第十一章

    送新面是本地习俗,每年秋天收获后,就要把当年的新麦子磨成粉,亲戚们之间互相赠送。发展到后来,就不是送面粉,而是送面条和面饼,是分享收获喜悦的一种方式。

    拿到新面后,林屿就在想该怎么送合适,思来想去,干脆就送挂面好了!处理后的挂面在干燥的地方能存放半个月到二十天,已经超出林屿预期了。

    光有挂面似乎有点单调,在加上糖心烧饼,也就拿的出手。

    一早林屿就起来熬糖浆,先把红糖放进小锅里熬化熬粘稠,再揉面,柔软的面团里包入糖心,团成巴掌大的面团,稍微在锅里煎到成型,就放到炉子旁边烘烤,用余温把它们烘熟。

    做好的糖心烧饼,表面酥脆化渣,里面甜津津的,咬一口酥脆跟甜蜜混合,味道简直好极了!

    林屿从炉子旁边拿出一个饼,烫的左手倒右手,好容易等凉了点,扳开分给烧火的希希一半。

    希希咬了一口,眼睛一亮,埋头吃了起来。

    “大哥你们吃什么呢?”康平警惕的从院子里伸出脑袋来。

    林屿招手让他进来尝尝味道,烧饼就要趁热吃,才有糖心流动的感觉。

    康平被烧饼堵了嘴,只能呜呜地发出声音。

    “呜呜呜。”这是康平

    “好吃吧?”

    “呜呜呜。”

    “当然,我的手艺是这个!”林屿自卖自夸,竖起大拇指。

    “呜呜呜。”

    “我平时怎么不做?你看看这一通忙活,从揉面到煮糖,多费事,耗了一上午。”林屿垂了垂自己可怜的腰,要不是送新面,他才懒得费事。

    最后做了好几十个烧饼,放在竹篮里用纱布盖好,林屿带着四个孩子齐齐出门,开始上门送面。

    首先是林三叔家,他们没想到林屿还是第一个来他们这儿,惊讶的把人往屋里请。

    “不了不了,我还要赶着多走几家。”林屿摆手,“三叔,这是烧饼,趁热吃,如果凉透了再烤一烤,这是挂面,能放十天半月的,慢慢吃。”

    林三叔听着林屿细细解说,听得晕晕乎乎的:“等等,怎么这么复杂?”

    “不复杂啊,就是一个好吃,一个耐放,以后要是提前做起来,农忙时候不用现做饭,麻烦。”林屿笑着解释。

    “好,今天就吃这个!”林三叔大手一挥,把面条拿到厨房里,搓着手不好意思的说:“上次的事情......”唉,他都没脸说。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