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2)

    第三章 穷困潦倒的童生(三)

    一个岁数跟他差不多,同样鹤发苍颜的老头,穿着学堂统一配置的青色儒衫,佝偻着背,抬眼望他。

    “这倒是....”高平安沉吟着,请人作保至少花上五两,不是一笔小数目啊。事关钱财,他也不好随意质疑别人的决定。

    而蔺洵要刷事业值,就不得不先把科举的事情捡起来,至少得先把秀才考中,才勉强能算的上有点话语权。而男配班虽然教过各类技能,却钻研不深,他还需把原身的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去考试。

    “上学?”

    他做好前后的计划安排,便起身去茶摊旁边的笔墨店,他还知道,可以给笔墨店的老板抄书换得银钱,也算是正常的来钱路子。

    路上花了一个多时辰,没有减震系统的牛车坐着真是折磨。蔺洵跳下车,跟牛大爷约好下午时分在东市口回合。

    蔺洵做个苦笑,“来年二月的县试,我倒是想去,可是没人作保......”县试除了填写本人履历,还要互结和具结,也就是找同场考生互相担保,找本县秀才作担保,因为有连带责任,秀才并不乐意随意给人作保,童生总得意思意思,这样才够意思。

    牛大爷正好明儿要去县城里,蔺洵就跟人约好了,一早去牛大爷家里等着,逛县城。

    两人坐下,高平安挑了个角落,周围没人注意到他们后,便小声问:“蔺兄没报名这次的县试?”

    同时他也想赚银子改善生活,总不能天天喝白粥吧?那就必须去县城一趟,踩点。

    牛大爷还要赶集去西市口卖菜果换些油盐钱,蔺洵便顺手让他代买,自己则走到东市口。

    被揭穿的老板面色一僵,随机恢复,“好吧好吧,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您先带一册《孩童启蒙》回去抄,一本收回来六百文,笔墨自理。”

    蔺童生虽然号称日日苦读,其实在四十来岁时早就放弃了,读书既辛苦还看不到成果,他又没有子嗣,努力给谁看呐?还不如得过且过,混过一天算一天。

    “你呢?怎么好端端的从学堂里出来?”蔺洵换了个话题。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笔墨店的老板眼光极毒,来往的客人一打眼就能猜出目的,更何况蔺童生来买过不少书呢?一碰面,就热情的推销新进货的考试题集。

    四面敞开的木头车,风一阵阵的往脸上刮,脸上生疼跟刀子似的,蔺洵换了四个方位还是被吹着,他索性不换了,就硬顶着,一直熬到了县城。

    “老板,我不买书。”蔺洵摆摆手,“有抄书的活计吗?”

    事业值比家庭值难刷多了,家庭值,只要对家庭成员和睦友爱,朝夕相处之间总会慢慢涨的,运气好时,甚至送碗汤都能涨,评价的标准全看家庭成员的想法。而事业值一般是要求在原主事业的基础上填墨加彩,一点点去做。而蔺童生的事业点就是点在科举上,那想要继续下去就得去一趟县城里,摸一摸读书人的底,再适当调整,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提到这个高平安便苦笑,“我在学堂里上学。”

    “牛大爷!明儿你要去县城吗?”牛大爷就是村里有数的几个有牛车的人,每次上县城就是牛大爷驾车,他家的牛老,但牛大爷赶车的手艺没丢,稳当的很。

    蔺洵一边听着一边想,寒冬来临,距离年下也不过一月,他有打算也得等到年后,当务之急还是先赚银子。年后,看看这学堂有没有熟人,能不能探听到关于考试的小道消息。

    “可惜,可惜,蔺兄不管怎么说,至少得把秀才考中吧?”高平安苦口婆心劝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初蔺兄只差一科没过,就还只是童生,只要考中秀才,至少也算对祖宗有个交代了。”

    “无事。”高平安看他,“去茶摊说话。”这里人来人往,挡着别人进出。

    蔺洵收回目光,正要快步迈过这群学生时,听到有人迟疑的喊:“蔺兄?”似乎很怀疑自己看错了。

    “啊,是高兄。”蔺洵从记忆里翻到来人的名字,“高兄有要事?”

    老板脸色不变,笑意盈盈:“别人来我必不肯说,您是老客我就直说了,咱县城里的读书人就那么些,来来回回的,一些基础书册早就用不上了,而更晦涩的书籍没人买得起,抄书这活儿其实没什么赚头。”

    蔺洵在学堂旁边的茶摊子上要了一碗老茶叶,一边假意喝着一边竖起耳朵收集信息,来往的客商自然会谈论最新的消息。也无非是风土人情和附近州郡的消息,貌似最近的物资短缺,生意不好做。

    虽然原身是根本不打算考,不妨碍蔺洵翻出这个理由来。

    高平安绝对是一片好心,他原先是蔺童生隔壁村的,两人时常结伴上学,幼时情意颇笃,等中年时高平安搬家,后来两人偶然相遇,才知道对方也没考中,这种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情谊倒是更甚。交朋友虽说不看阶级,但两人如果境遇相差过大,总规还是不舒服的。

    蔺洵翻找记忆,的确没这事,干脆承认了。

    蔺洵准备趁着年前这段时间抄上两本,赚到的银子好置办过年的物件,他怀里就剩下两块小银锭,之前称过,只有二两。这就是全部的财产,真惨。

    东贵西贱,东边也是居民区,住着县城里的富户,县城里唯一的一座学堂也在这里。在此等地段,消息交流也就比其他地方快了许多。

    他算了算,一本册子得抄上十日,抛开成本,每天能赚到三四十文,这个价位算是很公道的,老板虽然油滑,这个倒是没坑他。

    蔺洵怀里夹着白纸刚出店,对面的学堂散学了,一串串的小豆丁从门内挤出来,从五六岁到十六七不一而足,有刚启蒙也有等着考试的。他们跨过门槛,没了先生的监管,叽叽喳喳的讲着趣事,抱怨着书本难学。

    趁着寒露未起,蔺洵跟着牛大爷一起去县城。

    “你可别糊弄我。”蔺洵也笑,“每年都有孩童入学,他们都需要重新购买书册,越是基础的书册也是如此,怎么会卖不出去呢还有历年的县试府试乡试的题册,每个人都得买。”老板无非是想压价。

    虽然很多影视作品对秀才的名头看不上,常常酸秀才的叫着,实际在偏远村落,秀才就有相应的免税田,能坐馆授课,再好不过的营生。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