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7(1/3)
这是实打实的阳谋,安国公心知肚明,却不得不依照镕国可汗的心意,在战场上帮助镕国军队。他是镇守北境的将军,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让戎狄人越境。第一文学
因此大周和镕国的停战协议虽然已经签署,然而所有人都明白,北境的和平依然遥遥无期。
安国公每隔几日就有一封奏疏送到京城,皇上自然对北境形势十分明晰。他的处置也很果断,与镕国的国书签订之后,皇上第二日就下了旨,要求将每年镕国纳贡的金银物资,全部交由北境经略使府调度,充作北境军资,不必上缴国库。
皇上下旨之前并没有提前与几位忠臣商议,因此圣旨一下,满朝哗然,户部尚书何文茂脸都快青了,谢相、李相、顾大学士还有王大人的脸色虽不算太难看,但也好不到哪去。
只有兵部孙尚书和幽州将军穆承信看起来挺高兴,每年多了一笔钱,兵部和北境的压力都有所减轻,穆承信立刻盘算着,再返回北境之前争取再上一道申请增兵的诏书。
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钱多了点,自然可以再养些兵。
不过谁也没想到,穆承信走得急,这道奏疏,最终也没来得及上。
穆承信为了与戎狄人的和谈,在京中滞留一年多,眼下北境压力颇重,他其实早就盘算着尽快赶回去,好减轻一些兄弟和子侄们身上的压力了。
因此穆承信原本都计划好了,五月末国书签订,再在京中呆半个月,六月中旬返回北境。因为六月十三日是个大日子,他唯一的小侄女穆红裳要及笄了,这可是个大日子,因此穆三老爷想留在京中,参加侄女的及笄礼。
然而谁也没想到,北境经略使穆承芳的病,在此时恶化了。
穆承芳已经缠绵病榻将近三个月,原本经过御医和安国公府派去的老大夫的照顾,已经大有起色,在燕州守着弟弟三个月的安国公因此放了些心。
然而此时,在关外巡防的斥候营发现,有戎狄骑兵正在幽州附近集结,数目极大,这些骑兵居然还带着攻城用的冲车和云梯,看样子像是要攻城。安国公不放心独自镇守幽州的穆铁衣和穆驰衣,又瞧着二弟的身体渐渐好转,因此出发去了幽州组织布防,准备迎敌。
然而没想到,这一次其实是两个不肯归顺镕国的小部族联合起来越境侵略大周边境,他们在燕门关附近,也埋伏了不少兵马。
每一座边关重镇都游走着不少外族暗探,包括燕门关也是一样。情报战,从来都是战争中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安国公刚刚离开燕门关,燕州的戎狄暗探就想尽办法将消息传了出去,埋伏在燕门关附近的戎狄人,算好了时机开始攻打燕门关。
而差不多同一时间,幽州附近的集结戎狄人,也开始攻打幽州城,只不过他们是佯攻,阵仗搞得极大,但却未尽全力,他们的目的只是要牵制住幽州守军,更重要的是牵制住安国公,不让他回燕门关去。
第419章 穆承芳
当然了,燕门关的守军也并不止穆家人,两边的战斗迅速打响,校尉和参将领了军令出城迎敌,而病重的穆承芳,则拖着病体坐镇指挥。
这一仗整整打了五日,穆承芳就在燕门关城楼指挥部的沙盘处坐了整整五日,一条条军令就是从这里发出去,由传信官传达给阵前迎敌的将士们。在经验丰富的名将穆承芳的指挥下,大周守军大获全胜,来进攻的小部族损失了近一半兵力,不得不退回草原,而燕门关守军却伤亡极少。然而几日殚精竭虑连续指挥作战,让穆承芳的身体迅速垮了,几个月的调养近乎白费,他病得比之前还重。
燕门关的戎狄人退兵了,幽州附近的戎狄人也紧跟着跑得不见踪影,安国公下令让儿子穆铁衣领兵去追,而他则迅速返回了燕门关。然而等他回去后,看到的是昏迷不醒的弟弟与忙碌焦急的大夫们。
大夫们这一次直言,穆承芳眼下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在北境久居,他不能劳累、不能思虑过重,更加无法亲自上阵迎敌,他需要精心的治疗和调养,否则别说恢复健康,恐怕都很难保住命。
然而对于昏迷不醒的穆承芳,大夫也是踌躇两难。他们希望穆承芳能够尽快回到气候宜人温暖的中原地带调养治疗,北境苦寒的气候会加重他的病情。然而穆承芳眼下的状况,又极其不适合舟车劳顿,旅途颠簸很可能让他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担忧的大夫们甚至毫不避讳地告诉安国公,就算他们尽力而为,就算穆承芳能够迁居到最理想的养病环境,不再承担北境经略使的重任,不再练武,不再思虑过重,也只能多延几年性命而已,他的身体衰败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可能痊愈。
安国公听了大夫的话,脸色灰败地坐在弟弟的床前,整整一个时辰没有开口说话,就这样沉默又悲伤的望着昏迷的穆承芳。他了解穆承芳,知道穆承芳心里最重要的是什么,也知道穆承芳若是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之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因此一个时辰之后,疲惫又难过的安国公开口发出了第一条命令:“传信去朔州,让征衣和青衣一齐过来。还有,承芳什么时候能醒。”
“国公爷,”给穆家看了许多年病,又为了穆承芳远赴北境的老大夫忍不住开口:“您这是……您……”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