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7(1/2)
反倒是穆家的其他人,都露出了一模一样的心疼目光,小心翼翼的望着顾仪兰。
“兰儿啊,”穆老夫人清了清嗓子,硬着头皮开口说道:“你别忙了,你妹妹那些大包小裹,让她自己收拾,征衣写信给你了,你回去看吧。”
“嗯。”顾仪兰这才拿起桌上的信:“那我先回房了,晚膳时再过来给祖母请安。”
“不用不用。”穆老夫人赶紧摆手:“天气热,你今日就在自己院子用晚膳吧,别跑了。我晚上也没什么胃口,你也不用张罗着往这里送菜肴点心。”
顾仪兰没有继续坚持,她礼数周全的朝周围长辈都行过礼之后,才拿着属于她自己的家信,离开了穆老夫人的院子。她走时没有回头,她知道,这一家人从老到小,都在担忧地望着她的背影。
她能感受到来自于家人的关心,而这份关心,与手中的这封信一起,都让她觉得想哭。顾仪兰并不想当着长辈们的面哭,因为她不希望惹来长辈们更多的担忧,因此她不敢回头,若是回头,她的眼泪就要掩饰不住了。
顾仪兰这一天回房之后再也没出来过,她对着穆征衣的家信流了一晚上的眼泪,她想念自己的丈夫,却也清楚,身为武将的妻子,这样独守空房的日子,才是她未来生活的常态。
直到三更,顾仪兰才提起笔,给穆征衣写回信。她在回信中诉说着自己对穆征衣的惦记和思念,但言语间却不带一丝幽怨。
她也将在穆家的生活仔仔细细的写给穆征衣,用许多细微的小事告诉丈夫,她很好,很幸福,不需要惦念。她也在信中写了许许多多的叮嘱,一茶一饭,事无巨细。
这封信很长很长,折起来是厚厚的一大叠。第二日清晨,顾仪兰将这封信封好交给安国公夫人的时候,她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而安国公夫人则望着顾仪兰微肿的眼皮,理解一笑。
穆征衣收到顾仪兰的家信时,已经是七月初了。今年北境天气不好,入夏以后就接连暴雨,城防修筑工程被天气耽搁得厉害,而糟糕的天气让戎狄人的生存也颇为艰难,虽然戎狄可汗正在与大周和谈,但那些没有归顺可汗的部族可不管那么多,生存压力之下,他们依旧在不停地袭扰大周边境。
京中正在谈判,因此北境的穆氏将军们都明白,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他们在对于戎狄的小规模冲突中,必须占据更大的优势才行。眼下穆承信在京城,幽州的防务压力最大,因此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穆征衣没办法离开北境。
他眼下带着穆铁衣和穆驰衣,兄弟三人一起守在幽州,盯城防工程、巡防、将越境的戎狄人打回去,日子十分忙碌。
幽州防务压力极大,穆征衣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而顾仪兰的家书,则是他不多的慰藉之一。他将妻子的信仔细揣在怀里,随身携带,不论是巡防,还是出兵作战,但凡扎营有些空闲,他就会将顾仪兰的信拿出来,仔仔细细的读一遍。
顾仪兰那些细致到甚至有些琐碎的叮嘱,不知怎地,总能让穆征衣想起许久以前,两人在天潼山初遇的时候。他还牢牢记得,那时他出兵剿匪,顾仪兰在驿馆为他备了汤饭,他曾开了一句不知分寸的玩笑。
“这样一汤一饭还下去,岂不是要还一辈子。”
果然是一辈子呢。穆征衣想起远方的妻子,眼角眉梢浮起温柔的笑意。
“大哥又在读大嫂的信,”穆铁衣笑着坐在了穆征衣身旁,那双与穆红裳相似的猫眼一眨一眨的,表情十分逗趣:“日日看,你也不腻。”
“你也用不着笑我,”穆征衣将信仔细折好,又揣回怀里:“明年你和驰衣也该回京说亲了,到时候你就懂了。”
“听说大嫂是难得一见的美人。”穆驰衣摘下背上的背包,从里面掏出了一张干硬的面饼,掰开分给哥哥们。
“是很漂亮。”穆铁衣点点头答道:“我见过。几年前平阳公主府见过,还我外祖父的生日宴上瞧见过一次。不过我是怎么也没想到,她竟然会嫁给大哥。”
“她是小妹的朋友,嫁给我不是刚好。”穆征衣笑着答道:“平日我们不在家,也有人陪小妹玩了。说起这个,小妹还有个朋友谢四小姐,你也见过吧?”
“也是几年前见过,”穆铁衣答道:“谢相家的孙女吧?那年她掉到湖里,小妹冒冒失失去捞她,结果把我们娘亲吓坏了。”
“让你大嫂做个媒,明年说给你们俩谁做媳妇怎样?”穆征衣笑着问道。
“她?”穆铁衣仔细回忆了一下谢淑柔那张小白花脸,顿时吓得直晃脑袋:“不成不成!那姑娘看起来像是纸糊的似的,风一吹就倒了。我可哄不了那样的姑娘,让她嫁驰衣去。”
“谢相的孙女你还嫌!”穆征衣伸手一推弟弟的脑袋:“人家怕是还看不上你。”
“诶?”坐在一旁的穆驰衣突然挠挠头:“不对呀,大哥,我记得你说过,似乎仪王喜欢这个谢四小姐。”
“是有这么回事。”穆征衣点点头:“仪王多半也是看中了谢四小姐的家世背景。毕竟她是谢常静的女儿。我前几日听大伯说起,谢常静似乎升五品了。”
“那你和大嫂还乱点什么鸳鸯谱,”穆驰衣的嘴差点撇到耳朵后头去:“人家今后那是仪王妃,关我和二哥什么事。”
“奇怪。”穆铁衣的思维则跑偏到了另一个方向:“总觉得谢四小姐配仪王有些怪怪的。这谢家不是信王的母族吗?怎地反倒是仪王?这谢家的立场可有些微妙。”
“不关咱们的事。”穆征衣将面饼塞进嘴里:“快吃,吃完继续去巡防,看天气似乎又要下暴雨。”
第395章 驿使青衣
穆青衣就是在这样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到达北境的。他甚至来不及去燕州见自己的父亲一面,就直接去了朔州,入了朔北将军府开始学习如何做一名军师。
他是唯一一个不满十八岁就到达北境的穆家人,但穆青衣其实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至少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呆在军帐中,并不用像哥哥们一样去巡防、去迎敌。
实际上,作为一个只有十七岁的见习军师,他能做到的也只是拼命学习,以及尽力辅助自己的四叔处理一些不算紧急的文书公务。
但就算如此,朔北将军穆承德还是很开心。青衣来了以后,他觉得自己真的轻松了不少,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心理作用。穆承德觉得自家侄子简直太聪明了,学什么都飞快,他对青衣很有信心,觉得假以时日,青衣一定能成为一名极优秀的军事家。
穆青衣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其实安国公府刚刚往北境寄过信。但青衣还是自告奋勇地当了一回驿使,带了家信和许多家里人准备的捎往北境的东西。
然而他到北境已经两个月了,其实除了四叔穆承德以外,他还没机会见到其他家里人呢!伯父和父亲在燕州,哥哥们又全部在幽州。穆青衣只好将这些书信和物品一一分好,请托北境当地的信使,送去给燕州和幽州。
直到九月中,雨季过去,穆征衣和穆铁衣才有机会到朔州来看望穆青衣。而此时的穆青衣,已经颇有几分北境人的模样,头发用粗布条结在脑后,身上穿着粗布夹袍,为了活动方便,袍子一角撩得高高的掖在腰带上,已全然不见京中翩翩佳公子的文雅模样。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