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9(1/3)
至于戎狄公主……谢淑柔突然眼睛一亮。要是这位公主真如剧情一般,对郑瑛一见钟情,那可是大好事啊!希望戎狄公主本事大些,最好缠得郑瑛没空去惦记她们小红裳。
想到这里,谢淑柔突然对于将要进京的戎狄使团产生了一丝期待……
谢淑柔这边正在yy戎狄使团进京后的“盛况”,而同一时间,与几位相爷同在御书房议事的幽州将军穆承信,则又抓到了向林相伸手要钱的机会。
御书房里,主和派显然占了上风,而皇上的意思也是先见过戎狄使团之后再做决定。穆承信对于这个结论没有太大意见,毕竟作为在北境戍守多年的将军,他很清楚,战与和各有利弊,眼下的确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然而精明的穆承信虽然对于和谈大方向没有意见,但却不肯放过这样好的顺杆爬机会,他立刻提出,就算是和谈,也要建立在一定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北境军费不仅不能因此削减,而是正好相反,应该朝廷应该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北境军力才对。
“尤其是边关三州的城防,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停工。”穆承信这样告诉皇上:“边关防线牢固,对于戎狄人来说,才能起到震慑作用。我们须得让戎狄人知道我们在军事实力上的优势。和谈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行,否则空有一纸合约,我们也不知道戎狄人何时会翻脸撕毁协议。”
第374章 押运
对于穆承信伸手讨钱的举动,林相虽然不大乐意,但当着皇上的面,他也找不出合理的反驳理由。毕竟穆承信有理有据,林相为相多年,自然也很清楚外交都是建立在一定实力的基础上的。
没有强大实力作为基础,所谓的外交协议都是空谈,国与国之间都是利益相交,有利则合,无利则分,若是没有强大实力作为震慑,时移世易,政治形式变化后翻脸的事简直不要太常见。
林相只是有些不甘心,他原本还指望着靠着北境军费与安国公好好做一笔交易呢。然而很显然,眼下并不是算计兵部尚书位的时候,作为首辅宰相,轻重缓急林相还是能分的清楚的。
况且……这一日,当着皇上的面,仪王和信王都明确表示了对于穆承信的支持。这两位预定储君人选虽然没在是打还是和的问题上有过明确的意见,但是对于北境伸手要钱这件事,他们倒是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坚定地支持。
因此这一日,林相有些心塞,但他还是很理智的答应了穆承信的要求,毕竟皇上虽然平日里对他容忍度还算好,但也绝不可能容忍他在这个节骨眼上耍小聪明。
表面上看起来,穆承信赢了,他成功地在短时间内争取到了户部的拨款。这笔款子林相和户部都没有多做为难,短短几日之内就批了条子放款。户部孙尚书甚至还在库银不足的情况下,暂时挪用工部的预算款项,优先确保北境的开销,大方程度甚至还超出了安国公的预期。
然而穆氏将军们开心吗?其实并不。因为就算是今年的军费到位,北境的困局还是没办法解决,打与不打依旧两难。
打,没把握速战速决,拖得久了很可能形势更糟糕。
和,很可能是养虎为患。
好消息是,这一次户部的效率真的特别高,五月初,皇上颁了谕旨,五月中旬,各地征调粮草、军械的库单已经交到了兵部。这一次为了速度快,有一部分军需粮饷采用了地方征调,直接发往北境的方式。
而从京中这一部分钱粮,除了户部库银以外,还有兵部家底以及从金翎卫大营调集的部分军械。京中发往北境的粮饷物资原本是由兵部两位主事还有金翎卫两位轻车都尉负责押运,但是穆承信不放心,他和穆征衣商量过之后,决定让穆征衣请旨押运军需。
因此新婚仅仅二十几日的穆征衣,准备出发返回北境了。
让穆征衣押运军需,虽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毕竟顾仪兰嫁进门才二十几日而已,相公就又要回到边关,这对于嫁进门不久,还在新婚期的新娘子来说实在是有些残酷,因此安国公府上上下下都觉得有些愧对顾仪兰,穆老夫人和穆二夫人甚至都不知该怎么开口,和顾仪兰说这件事。
穆老夫人和几位儿媳愁眉苦脸的相对而坐,沉默了好半晌叹着气说道:“也确实是难为征衣小两口了。但眼下也没别的选择。戎狄使团很快就要到京城,老三不能走。”
“我去和侄媳妇说吧,”当家主母安国公夫人站了起来:“总不能让征衣自己去跟媳妇开这个口,也太难为人了。”
“大嫂,还是我去吧。”穆二夫人摇了摇头:“我好好跟她说,兰儿她……”
穆二夫人一句话还没说完,门帘突然被人掀起,一身粉色衣裙的顾仪兰就站在门外,而穆老夫人的丫鬟翠云,则神色有些尴尬地陪在她身旁。
顾仪兰的神色看起来很是平静,她缓缓走到穆老夫人面前,膝盖微屈,向各位长辈们行了个福礼,接着开口说道:“祖母,您无需太过为难,我已经都听到了。大伯母,母亲,你们放心,我没事的。我是穆家媳,嫁进来的第一日我就想到了会有这一天。我的夫君是武将,他不可能一直陪我留在京里的。”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