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1/1)
还说当年元老爷为了做生意,对着人家卑躬屈膝,求爷爷告奶奶打通关系。有时候在外面应酬,一家子女人就害怕的整夜整夜睡不着觉,都担心,万一元老爷有个万一,他们这一大家子可怎么活?
千难万险。都算是熬过来了。
现在明安府外的宅子那条件有多好啊!就是皇帝老爷也没住过这么方便的地方。让几个老姐妹也一起过来享享福。
元夫人还说,你几个姨娘打小就疼你,有了好东西最先紧着你。还有你前头的那些姐姐,对你那可真是掏心掏肺。
宝儿啊,他们知道你现在还念着他们,心里必定高兴。
元夫人从来没有这般掏心窝子的和他说过话,锦绣一时有些感伤。
感受着要不然手心的力道,再一次有了父母都老了但他并没有让他们安心的念头。心下有些酸涩。
亲眼瞧着情绪激动的元夫人睡下,锦绣才从院中走出。一眼就就瞧见挺着肚子站在旁边等自己的夫人,心下突然安定了许多。
莫名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老一辈逐渐老去,小一辈缓慢成长。循环往复,在天地间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
不愧于心。无愧于天地。
如此便可。
于是锦绣握住夫人的手,温和道:“今儿孩子可还乖?”
夫人点点头,笑着道:“很乖。”
夫妻二人相携离开,在夕阳的照应下,拉出长长的影子,亲密无间,看着就让人觉得温暖。
而被他们惦记的几位姨娘们,正在元家后院消遣时光。
今日日头好,老姐妹让人支了张桌子,就放在花园的柳树下,旁边是家里的池塘,位置正好是锦绣小时候睡觉的地方。
临近冬日,池子里的荷花都干枯了,几尾鲤鱼在里面活泼的游来游去,不时扔一把鱼食下去逗一逗鱼儿,也算是个消遣。
按照常理来说,在场众人中,刘姨娘是最先进门的一个,但王姨娘是年龄最大的那位,几个人聚在一起也没有旁人家那么多讲究,不争先后,和和美美的小日子就挺好,大家都挺知足。
转眼瞧见有个活泼的小丫鬟蹦蹦跳跳跑过来,老远就喊着什么,手上还不消停,激动地挥舞手臂,瞬间吸引了几人的注意力。
王姨娘扔掉手里的瓜子壳,笑着对几个老姐妹说,瞧这丫头欢快的样子,不是你们家姑娘来信了,就是我家大外孙想我了,咱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我家那闺女前几日还来信说夜里做了噩梦睡不着,想我来着。
有人就叹口气说,早些年多难啊,都那么过来了,现在咱们锦绣长大成亲,转过年就是当爹的人了。咱们元家在城关镇也是可以横着走的人了,就是往日咱们高攀不起的县太爷,也要三五不时给家里递个帖子,意思意思。
即使知道姥爷不在家,他根本进不了咱们家门,依然坚持这么做。
图啥?
还不就是看咱家锦绣现在发达了吗?
说到这个,刘姨娘忽然长长的叹了口气,也不知道老爷和姐姐在外面过的怎么样?
虽说我这心里明白,有锦绣和缘儿在,怎么都不会让老爷和姐姐受苦,但不自个儿瞧一眼,我这心里总是不能踏实。
你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也不知道还有几天好活,说不得,今儿晚上一闭眼,明儿早上就睁不开了呢。
就想在闭上眼前,亲自给老爷和姐姐磕个头。
这话可真说到另外几个人的心坎儿里了,气氛一时有些沉默。
正悲伤着呢,那个欢快的声音成功插进来:“姨娘,姨娘,是锦绣少爷来信,锦绣少爷来信啦!”
冯姨娘噌一下站起来,劈手就夺过信,先仔细端详了一下信封上的内容,这才火急火燎的打开信封,抽出信纸,查看里面的内容。
因为冯姨娘是几个人中唯一一个曾经读过书识过字之人,这些年,有些不方便让外人知道的事情,全都是冯姨娘代替几人提笔。
可人就是这样,明知自己看不懂,还是想第一时间知道锦绣写了什么。
几人争先恐后将冯姨娘围在中间,催促她别光顾着看,赶快读一读。好叫他们知道都写了什么。
冯姨娘这会儿一点儿都不着急,大致浏览过一遍信件内容,心下有底,淡定的很。
将其他几人气的恨不能上手直接锤她。
有人就催她说,小四,你可别吊咱们胃口了,说说,宝儿到底说啥了?
说啥?
说让咱们去明安府享福!
这下子不仅几个姨娘激动,家里其他人也激动啊。
但旁人的激动和几位姨娘不太一样。你说先头这老爷和夫人不在,现如今家里几位姨娘也要走了,宅子又不能丢,肯定要留人看守。
这留谁看守?带走谁?又是一个问题。
上了年龄的老人亲戚朋友都在这,。这辈子也就这样,图个安稳,无所谓前途,安安心心留在这边看家也是一条出路。至少吃喝不愁,有房住。
但稍微有点野心的人就明白,人主家都要走完了,人还留在这里有什么前途可言?
走。
必须想办法跟着姨娘们一起走!
这边热热闹闹的闹腾了好几天,但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定下了出行名单,几人这一走,大概是只有临终前才能回来入土为安。
因为宝儿信里写得清楚,他们先去民明安府住一段时间,陪陪老爷夫人,之后的日子,若是不想呆在那里,可以送他们去女儿那边小住,四处散散心也可。
谁家姨娘有他们这般好福气?
别说姨娘了,就是正儿八经的当家夫人,也没他们这般活的自在,这把年纪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还有人惯着。
那还有什么可迟疑的?走呗。
因此几个姨娘离开城关镇的时候,那真是带上全部身家,给女儿女婿的,宝儿的,宝儿夫人的,老爷夫人的,寿管家的。
啦啦咋咋一大堆。
这要不是元家自己有商队,一下带这么多东西,还真不好处理。
几位姨娘不是自己走,和程家冯家商量好结伴而行,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在城门口汇合,队伍瞬间壮大三倍不止。
呵,好家伙,让行人不由得侧目。
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瞧这这浩浩荡荡的架势,真是吓了好大一跳。
就问旁边的人,这是哪家贵人出行啊?
有那知情人就道:“元家的呗,还能有哪家?”
“元家?哪个元家?”有好奇心的人便问道。
“那个娶了京城大将军女儿的元家,先是一家子搬到京城当大官,后来又去那明安府当知州老爷。别看人家说什么明安府一穷二白,咱听都没听过。
那好歹也是个知州大人,四品官呢。咱县令大人也只不过是个七品,上人元家大门前还要先送拜帖,见不见得着还得看人家心情。
啧啧,这缘老爷的运势怎么就这么好呢?当年人人都说他是这辈子都生不出儿子,结果人到中年,愣是给生了个独苗苗。
生下来又痴又傻,遭了人好长时间的嘲笑。但是谁能想到人家还能有现在的福气呢。
要是我家儿子能娶到大将军的女儿……”
这人脸上的表情像嫉妒又像羡慕,复杂极了。最终全都化为一声长长的喟叹。
问话之人便说:“你直接说是元大善人家不就完了嘛,要你这一番罗嗦,可着整个德宁府,谁还能不知道元大善人?
陛下金口玉言的积善人家呢,要我说你也别酸了,荣华富贵这玩意儿一个靠命,在一个靠自己努力。
你要是哪边都不占,真没什么必要酸人家现在得到的一切。人家元老爷当年风里来雨里去的时候,你小子还躲在你娘怀里吃奶呢。
都说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反正我长这么大,没听过有人说几句酸化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的呢!”
这人被臊的满脸通红,哼哼了几句掩面而走,嘟嘟囔囔的远远还能听见什么:一个个净想着拍人家马屁,溜须拍马之辈他不屑为伍。
惹来众人的好一阵嘲笑。
被他们议论的三家人可不在意他们在说什么,心都跟飞了似的,给装上个翅膀就能直接原地起飞,恨不得今晚就到明安府。
尤其是陈家父母和冯家父母,也不是他们真的狠心不让儿子儿媳孙子团聚。
但事实上,在他们印象中,明安府的客观条件确实不如老家好,孩子还那般小,跟着过去,除了遭罪,还能干什么?
现如今不同了,就算孩子跟过去遭罪也值得。谁让他们家孩子现如今是有官职在身的人?
要说这锦绣啊,这孩子确实可靠,他们两家知道彼此的事,自家孩子打小就跟着人家混,小小年纪中了秀才,被多少人羡慕呢。
后来人家在明安府扎下根,就让自家孩子跟过去,结果怎么着?跟过去还没有两年,就已经才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