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2(1/2)

    同时也不会和川省以及杭县的丝绸商人产生冲突,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轻奢产品,做好了有多赚钱,不言而喻。

    冯大人有些激动道:“大人,成本想办法,还是能压下来的,只要我们不再要求顶尖的上好丝绸,不再追求最好的享受,下等丝绸的织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还有这缫丝上,也大有文章可做,从一家一户独立完成,到咱们修路时的那种流水线,也能节省不少时间了。”

    锦绣就喜欢冯大人这一点,但凡有点可能,就立马举一反三,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的可行性,是个难得聪明又清醒,心里还有百姓的好官。

    “刚好你最近手头也无事可做,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完成吧,你身份上也合适,岳家是明安府有名的丝绸商人,下衙后找他老人家说说话,取取经,咱们毕竟是外行,别做出外行指导内行的糊涂事。

    听听他老人家有何见解,虚心求教,这几天就专心做这件事,回头拟一个章程来,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冯大人很激动,糊弄人的表面功夫和实际办事他总是能分清的,且不说这件事最后能不能办成,单就这件事成功后带来的巨大利益,已经让他开始热血上涌,准备为此舍命陪君子,和岳父对喝三斤老白干儿了!

    送走了走路带风的冯大人,锦绣看着桌上堆的满满当当的公务,恨不得将刚才大方送走冯大人的自己锤一顿才好。

    哪有不忙公务的通判和知州?两人每天不知道要处理多少鸡毛蒜皮的小事,尤其是锦绣,下面人这里用一两银子,那边进账几个铜板,都有明确的记载,需要他签字画押,最后收归档案。

    本来这些事可以让通判代为管理,但冯大人这个通判忙的,自己的公务很多都是带回家熬夜完成的,哪儿还有工夫帮锦绣分担压力?

    锦绣没说的是,种树还能预防一系列自然灾害,有益无害,不过这点,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免太难懂了,不说也罢。

    回头在吃饭的时候,将这件事跟元老爷说了,元老爷一脸“孺子可教”的表情:“宝儿你这个想法非常好,转变固有思维,重新定位购买人群,盘活一门生意。

    不说普通人家想穿丝绸衣服撑场面,就是咱们家,要不是市面上的丝绸大都那个价,爹有时候也想弄点儿便宜的让你姨娘和姐姐们穿一穿。

    那玩意儿虽然轻薄舒适,但容易起褶皱,洗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不说,只要过了两水,看起来就跟旧了没差,哪里是在身上穿衣服,简直就是在穿钱!”

    元夫人见丈夫抠门毛病又发作了,淡淡对儿媳道:“缘儿啊,别听你爹瞎说,咱们家你想穿什么就穿什么,银子不够了从娘这里拿,每天出去见下属们的夫人,和别家老太太打交道,穿的不好被人私下里说嘴,不划算,没得受这个气去!”

    元老爷冷哼:“那你们还是趁早将好衣服都拿出来穿一穿,过把瘾吧!回头宝儿让人将那种便宜丝绸弄出来,他自个儿不带头穿,别人怎么会相信?到时候宝儿都穿了,你们还能给他拆台不成?”

    元夫人立马道:“那可不行,到时候我还得给家里妹妹们送些回去,女儿女婿家里也不能少,还有亲家那里,阿文和县主那边,都要送一些,让他们一道儿支持宝儿。”

    锦绣听的哭笑不得:“爹,娘,这八字还没一撇呢,冯大人连章程都没拟出来,早着呢!”

    元夫人摆手:“不早了不早了,万事开头难,你这头已经开了,距离那时候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罢了!”

    第133章 彩蚕   密恐

    冯大人的计划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计划风风火火的在官府牵头下,开展起来。

    要打开销路,要增加生产, 就要多种桑树多养蚕, 缫丝织造还有染色的匠人都少不了。

    明安府本地的桑树苗和蚕宝宝不够用,时砚写信给隔壁的康来州成大人,凭借两人这一年多来互相吐槽的交情,对方大方的给时砚送来了许多桑树苗和蚕宝宝,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安府的燃眉之急。

    这年头乡下谁家媳妇儿空闲下来没养过蚕?没织过布?多少攒点儿东西,可以换几个银钱补贴家用。

    农村就没几个真正的懒人,日子过得苦,只不过是苦于没有挣钱的门路,本来梯田修建完毕, 有些家里果树不多的人家,眼睁睁看着别人酿酒赚钱, 眼睛都要红了。

    现在听说了官府的号召后,二话不说, 带着全家去官府领了桑树苗, 开始栽树, 桑树长得快, 成人高的树苗种下去,第二年就能摘桑叶喂蚕, 不用人操心,是一种非常让人省心的树木。

    村子里开始组织全村人去学习, 有擅长养蚕的妇人总结出来一套方法,若是愿意将本领教授给大家的,衙门直接奖赏五两银子, 将来还可能将此举写进地方志里,大大的提高了众人的积极性。

    不仅村子内部开始交流学习养蚕缫丝的经验,附近几个村子也组织交流学习,最后由县城的师爷将本县交流的经验总结成册,拿去与其他县城的互相比较。

    到了蚕吐丝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了良性的攀比竞争,争着比谁家做的最好,一来有那个地方志勾着,二来有县城白花花的银子吊着,三来蚕养成了,将来换成银钱,最后还不是落入自家口袋?

    谁不配合谁傻子。

    锦绣听着冯大人的汇报,觉得十分满意。

    决定带着夫人一起去府城最大的养蚕人家瞧热闹去:“听说那位员外家养蚕的地方,占地面积约有十亩,院子中的笸箩里摆的满满当当都是白白胖胖,一动不动的虫子。

    每日晨间光是给他家摘桑叶的人,就要几十人。远远地站在院墙外,都能听见里面蚕吃树叶发出的莎莎声。”

    锦绣说的十分诱人,可惜姜良缘一想到那个场景,忍不住开始搓胳膊上的鸡皮疙瘩,脸色也十分难看,一脸拒绝的摆手:“你快别说了,我只要一想到一院子虫子,浑身就不自在,感觉哪哪儿都不得劲儿!”

    锦绣被姜良缘的反应给逗笑了。

    这是,密集恐惧症?

    也不知道有多严重,锦绣试探道:“可能就是想着可怕,万一到了跟前,反倒觉得可爱呢?咱们远远地瞧一眼,若是你不能接受咱们就不看了,若是能接受的话,看一看也挺有意义的。”

    姜良缘觉得夫君说的有道理,毕竟没亲眼见过,一切都是处于她的想象,于是收拾东西,跟着锦绣一起出了门。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