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九、欲惩(2/2)
笑,本要加快写速,但看群情激动期待老父亲体罚叛逆儿子,好吧,明天就再炖点儿汤吧。
想到这里,两人眼神顿时火热。
“马上让匠人去城外营地拿此小石试验,让护军加强戒备。”
姬苏想煤炭想了很久很久了,现在的人民生活水平还停在烧柴,虽然可以制炭,可却麻烦,故炭也有,量却少,仅供贵族阶层享用。姬苏一直想找到煤,煤是个好东西,大胤地大物博,又征战小国不少,只要用心找,肯定能找到巨大的矿藏,有了煤,平民百姓也能用之烧火做饭取暖,入了冬便可活人无数。虽说烟煤污染大,但可以试验,试着掺黄泥稀释做煤饼烧,一定程度能减少污染,同时还能保护森林不被过度砍伐。如果能弄出最好的无烟煤,就还可以改变墨的制作弄出煤烟制的墨,让松树不被采伐过多造成山贫土松,遇到暴雨洪水垮体而泄毁坏人居与性命。
煤被认为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的转变所形成的,无烟煤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石墨。
两兄弟并未交流视线,却心有灵犀的同时作了个决定:苏吃软不吃硬,罚他又如何呢?叫他更脾性大的与自己顶撞让自己难受?倒不如换个方式好生罚他一罚……
他正想疑惑拒绝,可武帝先开了口,把姬苏的思绪瞬间引开:“汝方才怎的弄得那般狼狈?那黑石是何物?”
然而身为太子,他不可能想走就走去寻山访水寻找可能的煤矿,尤其这个时代交通还不够发达,他也不是地质墈探学家,对煤的认知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里,若非今日遇到这个孩子,姬苏这个缺憾还不知道要抱想多久,真是得来作不费功夫。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煤: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这样的沉积岩通常是发生在被称为煤床或煤层的岩石地层中或矿脉中。因为后来暴露于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认为是变质岩。
姬苏并不自觉,高兴的道:“说起来此物怕是极有用处。儿臣带小桃上街,撞上一位医女救下被欺辱小儿,欲上前帮忙,却发现此子携了栗子、石锅及此小石,郑城炒栗盛行,带着石锅定是想要炒栗贩卖,可并不见他带有柴薪,唯此石量大,故儿臣猜测此物可燃,便买回来想让匠人们瞧瞧,一同研究一番此物可否燃火。”
找回儿子,心才落到实处,甚至还没来得及想怎么教训儿子的姬氏兄弟听到此言大吃一惊,登时忘了与儿子擦身穿衣,一左一右迫近了问:“当真?”
姬苏此时未着片缕,不自知的在后贴上了父亲的手,那份温暖与紧弹的肉体感觉透过衣物传至姬武心头,叫他心头狠狠抓一跳,瞬间回想起儿子的美味来。
听到黑石,姬苏的眉毛高高扬起,他这会不着易容之物,本就举手投足仿若逸仙叫人神往心向,听闻此话眼中刹时光亮闪过,万千点星子似是在其眼中炸开,竟是姬氏兄弟被这美丽窒息得屏住了呼息。
“自然当真,儿臣不止买下他所有小石,并予了定金道还有此石明日可送至珍宝楼。”
两人不敢离开片刻,坐后屏风后不错眼的盯着,难得的安静的听着儿子出水的声音,一人拿巾一人拿衣便上前包住姬苏。
徐珂《清稗类钞·物品·银骨炭》、《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载有“银霜炭”,无烟,难燃,不易熄,或为无烟煤。
长佩书友生日,在此说声生日快乐。
姬霆落于后方,眼神便自觉的落于儿子背上。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他首创的石油烟墨。 明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开物》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父皇、不,大父,小父,请让儿臣在侧协……观看匠人们试火。”
于淳廷转身欲去下令,姬苏一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抱住他的手臂低声下气的恳求。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姬苏的不自在又从心底冒出来了。
姬苏是很想欣喜若狂,想随便找个人抱紧了庆祝,可他也只觉得这小石很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东西,在没有证实之前,只能压抑自己的兴奋。
古人用的墨分为松烟与石墨,因文需要,文中文人所用,乃松烟制的墨。
姬霆不由得呼吸及下身同时一紧,头皮都发麻。
湿发贴着姬苏背脊,发稍的水顺着那莹白的背肉往下滑动,龙骨处更是微微下凹出一条诱人的曲线,带着晶水莹光直直滑入因为身子微微前倾而微向挺起的紧实窄小两团肉臀间……
姬苏的仪容打扮此时说不上好,先前蹲在地上捡黑石,这黑石脱色,沾得衣襟内外侧好些黑痕,后来姬苏又手握着一个小的把玩,两手简直黑如炭,便是再多的火气,再多的怒气,见到儿子平安归来,又这般有些狼狈的模样,姬氏兄弟哪还说得出重话,连唤人送热汤来洗浴。
他轻咳一声,主动站出一步来,几个侍卫并武帝的贴身侍卫拥上来,把姬苏围在中间迅速跟在武帝身后带了下去。
“吾再另派人手看好珍宝楼,等那小儿上门。”
北魏贾思勰着《齐民要术》卷第九第九十一篇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用上好烟捣细,过筛;一斤烟末和上五两好胶,浸在梣树皮汁中,再加五个鸡蛋白,又将一两朱沙,二两犀香捣细和入,放入铁臼,捣三万下。每锭墨不超过二三两,宁可小,不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