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面条(3/3)
儿子头一回说要去寻食,武帝眉头微动,抚了两把头发便点点头。
姬苏到了外头,见于淳廷果然听话在门外等着,笑着勾勾手指,叫侍卫弯下腰来,凑近于淳廷耳边小声道:“于淳侍卫,汝跟着吾去后头去。”
郭义开路,姬苏领着侍卫急步走到了殿后下人的院子。
崔娘子与小桃点着灯在候着,小桃见到姬苏一边推门一边招手:“殿下快来,都准备好了,就等殿下您啦。”
把于淳廷都留在了院门口站岗,姬苏与郭义跟进去。
小桃指着小小灶房一角放的木板,问姬苏:“殿下,您瞧瞧,是不是这样?”
姬苏上前戳了戳那好大一张面饼,很劲道,就是欠了弹性,但能揉成这样已经不错,便道:“不要做饼,汝揉成一团,再揉均些,然后搓成长条,拉着两头甩,甩长了再用手指勾着一段甩。哎呀,汝先试试,吾边瞧边说。”
崔娘子抿嘴直笑,也拿了另一个板上的面饼来揉。
于淳廷在院门口只听到里头不时传来哎呀快勾住,哎哎别断了的声音,一头雾水的不知道姬苏在作什么妖。
等了许久,于淳廷忽然闻到清洌寒冷的空气里忽然有股香味儿。那香怎么说呢,有点儿像鸡子(鸡蛋),但除了鸡子又有其他的清香味儿。
好在没过多久,院门吱呀打开了,郭义打头,姬苏在后,郭义手上提着一个食盒,姬苏手里则拿了一个小小的盒子。
经过于淳廷身边时姬苏停下脚步,把盒子塞到于淳廷手里:“给汝的,快进去里边吃面条,记得不可以咬断了,好不容易做成那么长,可要像面条似的活得长长久久啊。”
说完姬苏便走,于淳廷看着姬苏的衣角消失在拐角,方拿着盒子进了院子。
食厅一角靠墙的案几上摆了一个大碗,热气腾腾,小桃与崔娘子站在里边,见到于淳廷进来,崔娘子后退一步,红着脸想低头,又似想到什么似的勉强自己抬起脸来,十分不自在的小声道:“于淳……侍卫……快……快吃,那可是……小公子……做的。”
小桃也催:“于淳侍卫快吃,小公子说要趁热,一气吃完,才会活得长长久久。可千万别咬断了啊。”
于淳廷坐下,看着面前的大碗,碗里汤清葱绿煎得金黄的鸡子浮在上头,挡住住了汤里的东西。
他抓起筷子把鸡子一扒,便看到汤里,细细长长的所谓的面条盘旋其中,香气四溢。
于此同时姬苏小跑着回了元和殿,宫人们都在外头候着,见姬苏提着食盒进去,无声的把门关上。
武帝坐在案几前正在看书,看到姬苏近来,淡声训道:“何事着急小跑?新旦便又长一岁,不可如此毛燥。”
姬苏咳两声,给自己壮了点儿胆,一咬牙,行了跪礼把食盒往武帝面前一放,“恭祝父皇诞辰,祝父皇长命百岁,千秋万代。”
武帝沉默了一下,伸手掀开食盒的盖子。
香气便在殿内慢慢飘开。
虽然不是我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可也是我技术指导的哎。
姬苏垂着头别扭的想,要不是看你对我好的份上,胤朝又没有长细面条,正好借你生日把这东西弄出来自己吃,我才不上赶着讨好。
又在心底一个劲冒火:你倒是吃呀,面坨了不好吃,可别让我一片心血前功尽弃呀。妈哒,我自己都好饿,真的好饿……我怎么就没想到先给自己弄一碗填肚子呢?
许是听到姬苏的心声,小肚子忽然发出了一声咕~叫。
就在姬苏想晕的时候,武帝把姬苏拉起来按到身边坐下。
筷子一夹,就把鸡子递到了姬苏嘴边。
姬苏顿时口水直冒,然而关键时刻是坚决不允许自己掉链子的。他抬起眼,把碗往武帝面前推。
“父皇吃,吾想了许久想出来的这个吃食,叫……面条,要趁热才好吃的。一根拉得细细长长的,父皇别咬断,一气吃完,一口气吃完。”
武帝端着碗,再睨姬苏一眼,举起了筷子。
****************************************
面条: “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北魏时期有了关于面条的明确记载,《齐民要术》中记“水引”法:先用冷肉汤调和用细绢筛过的面,再“揉搓如箸着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
角抵戏:又称百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表演艺术。秦汉时期,盛行百戏。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
高絙:亦指高縆,指杂技中高空走索。《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梁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元日: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却称为“元旦”。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一月一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